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节 (第3/9页)
是极为迅捷的,之前的仇敌立刻展开合作并不是稀奇之事,关键还在利益二字之上,孙策身为一方之主对全局的把握自然十分敏锐,此时已经将对刘备的不满暂放一旁了。 “兄长且慢,我兄所言固是,可要与燕军飞虎军交手却还需细加筹谋,兹事体大,先观诸葛孔明之意再定我军方略不迟,待瑜与子敬先行与之相见,明了其意之后我兄见之方才为周全之法。”见孙策对孙权出言,周瑜一旁言道,自己这个大哥在战阵之上乃是不可不得的帅才,有着令一众战将效死的魅力,可其临大局虽能决断却仍旧稍稍欠缺了一些沉稳耐性,这可能与他的性格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这番见识的确是真知灼见,但要具体行之时就有着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了。 “主公,公瑾之言善也,刘郎生带甲百万,臣谋将勇,又有朝廷大义名分在身,与此人争锋定要谨慎行之,刘玄德能让诸葛亮此时到长沙,徐州建业之处想必局势已然颇为紧迫,如此便算主公要照应全局可仅以此事论却是急在庐江而非在我长沙!”显然鲁肃对周瑜的意见也持支持的态度,说到底双方合作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利益得失之上的,眼下的形势与另一个时空之中赤壁之战前不可同日而语,如何因势利导为己方谋求最大的利益正是他们身为谋臣应为主公所谋之事。 “恩,公瑾子敬都如此说,那便照此而行,就与孔明言及策出城行猎去了,明日或后日方能回返!”对二人之言孙策是从善如流,其实他自己亦是知道自身的这个缺点,可在战场之上他能做到冷静沉稳往往在如此事上就未必能够了,因此听取下属的意见亦是良方。想来这孔明一到自己便即与之相见的确也颇**份,此法正为稳妥。 “呵呵,自讨伐交州日起,兄长之猎弓已然蒙尘颇久,今日既然有此雅兴不妨便往之一行,来人,先传诸葛子瑜去与其弟相见,子敬,待到晚间你我再会一会这位卧龙先生!”孙策的行猎之言只不过是一个托词,可周瑜微笑出言却要其照常行之,对于天下大局应该时刻关注,可那根弦绷得太紧也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按燕王刘毅之言,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大战中亦是如是。 “善,闻听城外南山有猛虎出没,待策前往射之,亦可为子敬作上大氅一件!”孙策周瑜二人多年兄弟,一统征战沙场同生共死,之间自然极有默契,义弟之言伯符当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没有丝毫犹豫的便点头称是!在此时猛将都喜射杀猛虎来证明自己的勇武,小霸王亦不会例外,恐怕天下虎将之中唯一例外的便是风云第一将刘毅了。 这当也是孙策再刘毅面前很有心理优势的一处,记得当年讨董之时他就很是奇怪为何从未见过这当世虎将张弓搭箭!一般而言武艺高强的战将都会是弓马娴熟,虽说不是各个都有黄忠太史慈那般的水准但几乎也都是一流,当年刘毅为献帝组织秋猎之会时燕军众将便有过一场极为精彩的斗箭演出,最后太史慈技高一筹得到了天子御赐的“神射”玉牌!后来孙策才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刘郎生武艺惊人将略不凡唯独这弓箭之术与其他绝不成比例,凭借他的勇武便如典韦一般生杀猛虎也并不令人意外,可要其将之射杀便是强人所难了。 周瑜自然不知义兄心中正在暗自嘲笑燕王刘毅的弓术,只见其笑容极为自信倒也心中颇喜,在战场之上无论形式如何危急只要孙策的脸上还有这样的笑容众将就能重新燃起斗志,士卒便还可燃烧战意,与此处小霸王与燕王是极为相像的,他们都可以可轻易的就鼓舞其麾下的士气决心,这样的人在战场之上往往便是一代名帅! 诸葛一门三兄弟之中,长兄诸葛瑾早在九年前就投在了孙策麾下,其人长于治政与军机之处又有谋虑,极得主公信重,在小霸王心中他的地位也仅次于周瑜鲁肃二人。所谓内举不避亲,诸葛子瑜常在孙策面前言及二弟之才十倍与己,只不过那时小霸王一直在东征西讨之中诸葛亮所居之地又在荆襄之处便曾数次托付诸葛瑾代为相求,而孔明身在荆州却不愿为刘表出力,面对兄长亦言孙伯符绝非是他明主,其时诸葛瑾便曾明问二弟之志,孔明只是笑而不言!后曹军进军荆州,诸葛一家顺流而下到达扬州,恰逢此时刘备数次登门相访,姿态放的极低诚意又是十足,几次三番的了解之后便许之以驱驰。 闻听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后,刘毅对其择主之事是做过一番仔细分析的,其实此时能够供孔明选择的主公已然只剩下刘备孙策以及他自己。孔明天资聪慧自幼又有名师指导,苦学多年便有经天纬地之才,虽说天性之中比之庞统的桀骜不驯要谦和谨慎的多,可似这般的大才他心中的那份自傲是要远胜常人的。自己的实力已然大成,麾下精兵百万谋臣如雨战将如云,能提供诸葛亮发挥的空间的已然十分之小,倘若卧龙与凤雏一般投效刘毅,张虎、戏志才、贾诩将会成为诸葛之上的几座大山,这种情况对自傲的诸葛而言应是无法接受的。 曹cao乃是攻伐荆襄之人自然不在孔明的考虑范围之中,而孙策的情形与刘毅大致相似手下亦是文武众多,还有着周瑜鲁肃包括其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