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4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节 (第2/9页)

孙权和善待人的面貌之下却隐藏着极为深沉的心机,孙策待弟一片至诚,但孙仲谋却未必如此!不过这只是公瑾心中所想却没有任何的实际证据,所谓疏不间亲,他亦不能在兄长面前吐露。

    当然眼下战局为重,周瑜不会将自己的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之上,闻听诸葛亮前来他与孙策一般也有着意外之心,但随即就开始分析此人来长沙的目的何在,虽然之前三雄之间有过磋商,交州双方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可毕竟当年他们可是刀兵相见多次的,扬州之战更是心中之痛!倘若不是燕地给三雄的压力太过巨大,孙策无论如何也是不会与刘备进行合作的,倒是对于刘毅的出兵他并无太多的怨恨。

    回到长沙之后周瑜平时思索最多的便是眼下的战局,曹军在中原之处无法与燕军抗衡兖州之失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这已是众人的共识,倘若战局如此发展对南方三雄皆无好处!可刘玄德之扬州比之孙策的荆南之地更要首当其冲,兵屯庐江的他都还在观察周瑜就更要与之比比耐性了,就算是唇亡齿寒也有个先后之别,三方虽是合作以抗燕军但还是各自为战绝非铁板一块,于此中更要沉得住气。

    本来依照周瑜所想刘备就算要渡江出击怕也不会短期为之,可徐晃兵出徐南却使得形势发生了变化,刘毅的态度似乎忽然就变得极为强硬起来,龙骧军的举动当可视作他对刘备兵屯庐江的直接回应!当然此举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刘毅心中已然别有良谋还要留待事实验证!但此时诸葛亮的前来却可以证明燕军的行动定是有所准备,刘郎生根本就不惧同时面对曹刘两家,强大的实力与在中原之处的优势兵力固然是他的依仗,但能令刘备如此忌惮的却唯有一种可能。

    “公瑾是说,甘宁的飞虎军又前来大江之上了?”孙策闻言沉吟起来,他对刘备的不喜还要在周瑜之上,与之合作不过是为形势所迫,闻听刘毅对徐南用兵之时他还颇有几分幸灾乐祸的心思,可无论如何大局还是眼前最重,诸葛亮乃是刘玄德心腹之臣,在此时燕军压境之时却派遣此人前来与自己相见,扬州所受的威胁便可想而知!刘备当不会不知自己对他的态度。照理说龙骧军虽是燕军王牌,烈火军战力亦极为强悍,可有大江为凭还不应如此,那么就只有甘宁飞虎军了。

    孙策的话只说了一半,他相信以自己与周瑜之间的默契公瑾定会猜到他的想法,倘若说徐公明率领龙骧军兵发徐南还只是敲山震虎的话,甘宁飞虎军的到来便已经将刘毅的决心表露无遗,不管刘玄德有没有相助曹cao之心,他已然不耐久候了,干脆主动出击看你刘备究竟有何动作,而飞虎军的战力孙策周瑜皆心知肚明,扬州水军多半不是对手,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亦会落在燕军手中,到时攻击兖州便全无顾虑,由此亦可见方才吕蒙的一番分析可谓如实!

    第九百六十四章 出使长沙

    另一个时空之中刘备在新野被曹cao击败而兵退夏口,曹丞相龙行虎步与荆襄之间大军云集气势鼎盛,大有扫清**一统寰宇之势!其时鲁子敬渡江北来已然有联刘抗曹之意,不得不说那一场传唱千古的赤壁之战固然有着周公瑾的雅量高致,雄姿英发,可在之间却是鲁子敬为两军联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他“车不过一乘,从不过数人”之言打动了孙权因而坚定抗敌之心!诸葛亮便是在此时随之前往江东之地,用其辩才无碍使得孙刘联盟最终得以成立挽弱为强!

    在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之中这一段被描写的花团锦簇精彩纷呈,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孔明的形象立刻无比高大起来,江东群臣似乎都成了他的陪衬。诸葛亮的才华毋庸置疑,可如此描述便是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了,舌战群儒或许真有其事可激将周公瑾却是虚构,在江东诸臣之中他与鲁肃二人的抗敌之心是最为坚定的。鲁子敬是站在大局的角度劝说孙权,周瑜就具体到了兵家之事中,一番详尽的分析让孙仲谋对眼前一战信心倍增,亲抚瑜之背而言:此乃天以卿赠孤也。

    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乃是一部三国之中最大的**所在,罗大大下笔有神将一干将领刻画的入木三分,观之令人废寝忘食。孙刘曹三家在此战之中各出奇谋针锋相对,并又穿插诸葛周瑜二人的斗志,两家合作之中亦有争斗,情节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使得紧张的气氛始终贯穿全篇!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此后的很长时间之内孙刘联盟抗曹都是时代的主题,在此中鲁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周郎的真实想法无人可知,但从其行动而言至少算是个强硬派,不过在大战之时说他会对诸葛亮动手就有失偏颇了。两家联合双方的诚意是非常重要的,身为一军之帅的周公瑾又怎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甘宁飞虎军战力强悍,燕地更有战船之利,前番江心洲之战我等便有切肤之痛,差之令策损失公奕这般的良将,刘郎生苦心积虑两年之间养精蓄锐,甘兴霸在徐州对水军消息封锁的极为严密,但以燕地那器具所之能,此番大军前来想必又有革新之处,扬州水军倘若不敌长江水道一旦为其所控再想夺回便是极难,此事策倒是不能坐视,仲谋……”乱世之中敌友的变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