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1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节 (第2/4页)

了苏联所谓集体化的打击面。绝望的所谓富农、中农,甚至那些没饭吃的贫农,都在肆意破坏和恶意怠工。结果在所谓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国内的农用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一半,农业总产值下降了四分之一,严重的饥荒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保证核心统治区域的稳定,新纳入控制的中亚地区受到了残酷的掠夺,几乎饿死了四五百万人。苏联国内其他地区饿死的人数,亦不会少于此数。

    中亚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逃难的场景,大群大群的难民涌向咫尺之遥的阿拉木图一带,希望从这里转入较为平稳的远东共和国。

    甘肃大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北方军政府的头顶上,这个时候中亚又出现这么一桩大事,简直就把布政司的诸人差点逼疯了。

    陈安紧急调动北方军介入,对难民实行军管。经过协商,远东共和国按人头,向北方军支付过境费和运输费,然后将所有难民都接收到贝加尔湖以及更北边的鄂霍次克一带。

    只是陈安拒绝了用远东共和国卢布的做法,坚决要求尤登尼奇用同价款的粮食支付。整个甘肃缺粮严重,有钱都难以买到足够的粮食呀。

    远东共和国也缺粮,只好一边向陈安交付储备的军粮,一边紧急向美国购买粮食。尤登尼奇到美国买粮,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但是陈安就不行,除非是尼森伯姆接手,否则北方集团自己购粮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

    尤登尼奇运来的大笔粮食,总算降低了甘肃有可能爆发的***危险。

    第六十三章 满街难民

    养廉银制度是满清王朝特有的一项官俸补助制度,既是合乎情理的一面,亦是完全不合理的一种制度。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蛮夷统治全国政权之一,实质是未开化民族对文明社会的一种疯狂践踏、摧残和压制,不仅造成了中国古文明的彻底倒退,甚至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奴仆思想泛滥。

    在中国发展史上,只有两个民族差点彻底毁灭了中国文明,后来虽然未得逞,但是却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使得中国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落后于世界整体文明的发展。

    这两个民族,其一就是蒙古族,元朝的大屠杀是纯粹为了削减汉族丁口和杀人取乐。崖山之后无汉人,真正的汉族文化思想精髓从此被消亡殆尽。

    以至于后世的明朝,极端保守不说,居然还有满朝文武官员对个别官吏故意烧毁全部郑和宝船资料大声较好的行为,简直是匪夷所思。烧毁宝船资料的目的,只不过是个别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有骨气向皇上进谏安于农事罢了。

    另一个造成中国文明彻底倒退的文明,就是同样目不识丁的满族。就为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牢sao诗句,满清王朝可以从上三代杀到下三代,亲朋好友十族杀了不过瘾,直接采取屠城了事。

    在满清的屠杀过程中,汉民族仅存的血性被消耗地一干二净,随后就进入了麻木奴化的受欺凌时代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经典就是慈禧老佛爷的一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满清盛于一名妇人,败于一名妇人,所谓石碑天注定一说根本就是后人臆造而已。

    从穷山僻壤之间挥舞着长刀冲入花花世界的满清铁骑,几乎没有多久就腐化堕落了。根本没有自身文化的满清高层,面对繁杂的事务根本手足无措,只好照搬照抄原来明朝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官员俸禄制度。

    按照明朝的体系,官员的正俸实际上是很低的,据说当时的七品知县一月薪水不过三两银子,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五六日所需。但是明朝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公务支出由官府买单,以及大部分官吏都是身兼多职,可以领取多份俸禄的额外补助办法。所以,拿了多份薪水的明朝官僚,还是勉强跟得上中上层社会生活水平的。

    原本只有战后分赃制的满清,完全照抄了这个正俸制度,却没有弄懂多份薪水和公务开支的内涵,直接就当做汉人贪鄙给否决了。

    到了康熙时期,窘于生计的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无事不渎,杀不甚杀。历经泣血争夺上位的雍正皇帝,为了缓和官绅矛盾,赶紧创造了一个养廉银制度。

    为什么干脆不改变官员正俸体制?无他,祖宗之法不可改罢了。

    为了让官员洗白曾经贪渎的银两,也为了不降低贪渎之后的生活水准,这个合理出台的养廉银,其标准的设定简直是无比荒唐的。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正俸的十倍到百倍,甚至更高。例如总督一职,每年养廉银就达到一万三千至两万两白银,超过正俸一百多倍,巡抚亦有近百倍,而知县的养廉银则有四百至两千两,大约相当于正俸的十余倍。比如台湾巡抚的正俸每年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而养廉银则高达万两之多。

    可见品级越高,养廉银补得越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