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1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7节 (第1/4页)

    冀南紧挨着京畿一带,能够让屡有反叛的石友三部所谓第十三路军安营扎寨在这个地方,张学良也真是有些十三点了。

    到了冀南的石友三,很快就和狐朋狗友张学成勾搭上了。

    张学成是一个比张学良还要奇葩的张家子弟,乃张雨亭二哥的长子,即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的父亲曾任东北黑山县警察队长,在剿匪时阵亡殉职。没成想张学成却性情暴劣,几乎无恶不作,更是毫无气节,日后居然干脆投靠日本人,在老爸殉职的黑山县成为民愤极大的匪徒头子。

    蒋桂战争正酣,蒋军纷纷南调,石友三部又逃奔冀南,导致驻守江苏、山东的南京政府兵力严重匮乏。占据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绥远的救世军,趁机出手,派出大军沿江而下,大举进攻江苏和山东。

    等到民国十九年夏,桂系军阀彻底失利,蒋军已经腾出手来的时候,江苏和山东已经沦为救世军所属,河北则被东北军全部收入囊中。

    除了四川仍在军阀混战之外,中国大的军阀势力经过十几年的内战,就只剩下四股了。其一是几乎形同诸侯的北方军,其二是占据东三省和京畿地区的东北军,其三就是江南蒋介石的黄埔军,其四是江北吴子玉的救世军。

    内部的纷争消耗了东北军大量精力,暂时也无力进入中原。吴子玉的救世军,则一口气吃下了太大的蛋糕,显然还在呛着,北上南下都不行。蒋介石的黄埔军,则因为刚同桂系打了大半年,弹药成箱成箱地消耗同时,金条也是一包包地送出去,实在是人困马乏了,哪有精力搞第三次北伐。

    至于黄埔军的由来,也是有渊源的。

    蒋介石打仗,喜欢搞什么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也就是七根金条三颗子弹。而他用人是完全唯亲的,身体力行“黄、浙、一”的原则,也就是他任校长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与他同乡的浙江籍贯、曾任军长的北伐军第一军出身,其基础就是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嫡系军队。因此,也有人戏称蒋系军队为黄埔军。

    乃至后来,为了弥补黄埔军校毕业生前几期没有经过长期正规培训,就直接拉上战场担任部队指挥的弊端,蒋介石又开办了陆军大学,将自己手中的黄埔军校前几期毕业生统统送进去再深造一次。因此,“黄、浙、一”又被加上了“陆”一字,改称了“黄、陆、浙、一”。

    撇开过于庞大的北方军,国内简直就是三国演义了。

    只是蜀国不在四川,而是在东北,实力也不是最弱,反而是足够威胁魏国。魏国占据中原,却没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只好凭江死守。吴国更不是夜夜笙歌,而是磨刀霍霍,时刻准备逐鹿中原。

    明朝北上灭元,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事情,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从南向北推动,更是才过去没几年。

    南京政府黄埔军,倒是很有可能再现一场北上统一战争的。二次北伐既然结束了,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北伐呢?

    刚打倒了桂系洋洋自得的南京政府,才高兴了几天,就发现麻烦大了,第三次北伐再次拖延。事实上,民国十八年秋开始,不断被提及的三次北伐就再也没有实施下去。

    这年秋天,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全世界经济先是一阵疯狂地震荡,随后进入了漫长而遥遥无期的大萧条时期。

    来自英美列强的援助一下子就降低至低谷,这让习惯用金条作战的蒋介石苦不堪言,只好萎缩了全部作战计划,集中力量对付另外一方正星星点火般升起的势力。

    国内亲苏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暴动起义之后,艰难地掌握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军事势力,然而由于内部投降主义的不断侵扰,导致这股宝贵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秋天叶落开始的时候,国内亲苏势力成功战胜内部投降主义,将宝贵的军事力量转入穷苦山区。

    屡剿不灭的亲苏势力,终于引起了重新掌控江南的南京政府恐慌。蒋介石集中人力物力重兵围剿这股弱小的势力,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南方长年累月的剿匪战争彻底拖住了蒋军的军力,导致及时北伐救世军成为了泡影。

    可惜救世军也未能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未能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南下征战。因为在关键时刻,东北军彻底怂了,整个北方沦为了战区。

    南京政府后来应该感谢苏联,是他们派人成功让中国的亲苏势力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不过在民国十八年,苏联还顾不上在长江南方的亲苏势力,他们自己国内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既顾不上向宿敌远东共和国进攻,也来不及陈兵中亚威胁北方军政府。

    苏联进入大胡子执政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纯粹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计划打前站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控制农业,为下一个五年的剪刀差做准备。

    消灭富农的口号,极大地扩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