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13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节 (第3/4页)

。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的话,就是官越大贪得越多。

    养廉银根本没有解决满清王朝从上到下的贪腐问题,只不过现在更是拿的心安理得了,或者说有了充足借口之后贪得更多了。养廉银制度一建立,就因为种种问题导致亏空不断,最后只好逐年拖欠,以至于官员们几乎肆无忌惮挪用公款,对外宣称养廉罢了。至于拿了多少,反正大家一起拿的,又有谁关心呢?

    北洋练兵开始,深知养廉银弊端的袁世凯,直接就采用高薪制度,北洋六镇的军饷直接就高出绿营、巡防营数倍之多,还重新恢复了必要的公务开支部分,从而彻底取缔了养廉银制度。

    民国初年,掌权者多是高薪的北洋军阀,或是矢志革命的民党分子,薪水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各方的执政积极性,养廉银制度自然而然消亡了。

    进入军阀混战之后,各种西方思想和理念充斥中国大地,以银元为代表的新式货币制度开始执行,官员的薪水也日益向同层级的军官靠拢,贪腐问题虽然无法根除,但事实上已经消除了养廉银必须存在的土壤。

    而北方军政府,执行的薪水标准甚至还要高于一般的北洋军阀,只是最高层次略低于明显偏高的北洋制度而已。最初的北方集团是军商一体,到了后来又是政商一体,虽然最后军政商都被彻底分离,但是从军方带过去的薪水标准自然是一视同仁了。

    除了不能发多份薪水,北方军政府各级官吏的生活水准,还是属于中上层的。因为,到了最后,无论是军方,还是布政司衙门,薪水标准都紧盯了北方集团所属。商业气息浓厚的北方集团,根本就是甘疆蒙藏各地的经济晴雨表吗。

    所以当初陈安布置给林玉山的恢复满清养廉银想法,当然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既然官吏不贪也足够保持一定生活水平了,何必还要冒险去贪渎呢?中国从王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制度,很神秘,很纳闷,更是很无聊,除非是实在病得不行而致仕,或者因为自身原因辞官,否则就多是老死任上的。

    虽然很早就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但是古人的岁数很难到达七十,基本就是逝于任上了。到了明朝,算是改进了很多,规定可以六十致仕,却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法,以至于很多官员都拼命找各种借口赖在任上拒不致仕。至于清朝,则又是照抄这一规定的。

    林玉山没有瞎听陈安的养廉银意见,转而收集了大量西方退休制度的设想。只是要赶人下台,这可是比养廉银更得罪人的一个设想。

    天不怕地不怕的林玉山,从兰州大学借了不少高智商的学者过来,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搞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退休制度设想。之后也觉得实在太棘手了,只好一甩手扔给了陈安,自己赶紧借口休假逃离了岗位。

    在这个退休制度设想中,与西方多采用多方筹集个人退休账户基金的办法不同,林玉山等人不仅建议在现有薪水中按月扣除一部分作为个人退休基金,并且还建议军政府另外拿出一部分按月累计成专项补助。

    个人基金是官员自己的薪水抽头或者单位应给福利,退休之后逐月发放,不足部分自然由布政司添上。但是军政府的专项补助,虽然也是在退休之后逐月发放的,但是一旦被查出任上有违法行为就会彻底取消,依稀有一些养廉银的作用罢了。

    前者是私人账户,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后者是公家补助,可以适情取缔。在西方世界的观念中,退休工资是不能被抹除和扣减的。林玉山则强行将其分成了退休工资和退休补助两个概念,一开始不过是为了照顾大都督的面子,可是到了后来研究诸学者却一致认为这个想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狗屁实际,不过是认为官僚贪腐愈演愈深罢了,林玉山揉了揉脑门,微笑着在一个小城的街巷里闲逛。

    大记者忙得很,没空陪这个被卸去所有职务的前高官休假。林玉山跑到学校去看完孩子之后,带上几名保镖,也搞起了一个实在是蹩脚的微服私访,大概是在看那些戏说传奇看太多了。

    大地震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尤其是水源断绝尤为严重。甘肃全省已经旱了三年,不少河流都断流了。最艰难的日子是在去年,居然有皋兰、金县、会宁等17个县因为整年没有下雨,导致颗粒无收。

    所幸北方军政府动作迅速,不仅是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而且一火车一火车的粮食,也从新开辟的疆蒙等地粮食产区转运进甘肃,加上青藏等地也纷纷送来大批青稞,总算勉强熬了过去。

    根据兰州大学那些水利气象专家的判断,今年是大灾的最后一年了,明年甘肃全省就会恢复以往的气候环境,不会再有如此百年一遇的大旱发生了。

    相比于陈安、柳石等人,林玉山算是当年陈家庄中读书较多的一位了,整天捏着一卷书摇头晃脑不已。只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