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绝代风华 (第5/8页)
上 把房子修建在高处,是自古以来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居高临下,容易观察到侵袭家园的敌人,也便于攻击敌人守卫家园。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城堡都被修建在海拔较高的高山之上,就连大酒店的总统套房也总是修建在最顶层。在沙特阿拉伯,也有这样一处村庄,沿袭着这种千年以来的方式,将房子修建在山顶的悬崖之上。 人们出行要乘坐缆车 在沙特阿拉伯境内的哈巴拉山区,位于阿拉伯南部与也门接壤。不同于内志地区的干燥高温,这里有着山区特有的凉爽。在高达一千英尺悬崖的顶部,坐落着一排排无人居住的僻静房屋。小村庄的名字叫哈巴拉,中文意指悬挂的村庄。最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常的出行要用系在铁绳上的绳索滑行,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交通不便是哈巴拉之所以被遗弃的主要缘故。正因为这样,哈巴拉的存在就像上帝遗落在沙特的一处低调的宝藏。旅游者来到这里,会被村庄的这种与世无争和安静美好而吸引。村落的房子用石头砌成,门廊上有精美的雕刻,俯瞰整个山谷的自然美景和悬崖下依次错落有致的梯田,令人赞叹不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还遗世独立着,不为人所知。自观光者来到这里之后,才为世人所欣赏。 在现代化社会,哈巴拉村显得游离于世俗之外,颇有点飘然出尘的意味。 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该地区的旅游业,沙特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缆车和供游客住宿的饭店,这些漂亮的房屋位于缆车车站的100米处。而外来者的频繁探访,却引起了仍在当地居住的哈巴拉人的不适。 ◎保守的哈巴拉 从沙特阿拉伯的阿布哈市可以乘坐汽车到达哈巴拉,距离只有40千米,租车即可到达。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哈巴拉其实是个政令不通的地方,在这里,统治一切的是部落规矩。哈巴拉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他们是古老的提哈姆和阿西尔部族的分支,男人们至今保留着头戴花环的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花环通常用芳香的野生茉莉或金盏花花蕊和紫苏编织而成,散发着具有医疗效果的芳香。为了编织花环,他们得每天早上去哈拉巴山脚下采摘新鲜的香草和花朵。 自政府的商业旅游开发以来,令戴花人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讨厌外国人的进入,甚至是沙特人也不例外。毕竟数世纪以来,哈巴拉村庄的人们一直处于跟想侵占他们土地的其他部落的争斗中。他们的村庄全部用厚厚的石块垒成,看起来像是堡垒、高塔、围墙防线。为守住自己的家园,男人们通常都身带着刀,随时准备着为了保护家园不受侵犯而流血格斗。由于当地人与外地人存在着沟通不便的问题,这里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离哈巴拉不远,有一个名叫艾卜哈的观光地。此地因常年云雾弥漫,四季凉爽宜人而著称。沙特王室曾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宫殿,整座建筑用天然大理石砌成,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现在这个宫殿已经被改建为现代化旅馆,供游人居住,成为国内外游客必到之处。 位于高山之巅的哈巴拉村庄 希拉山洞:追寻圣迹的启迪 世界上有许多人常在清静之地冥思苦想,思索深奥的哲学信仰等问题,有些在小路上,有些在书房,有些在山洞。最知名的,莫过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参悟的那个山洞。希拉山洞并没有美景,只是天然形成的简陋石头洞,而穆罕默德在这里接到了圣启。 ◎穆罕默德与希拉山洞 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城近郊4千米处的希拉山腰,有一个狭窄的岩洞,它因为穆罕默德在这里接受天启而闻名于世。 该山洞海拔760米,巨大的告示牌上提示到达希拉山洞还有多少路程。 到希拉山洞并没有山路,且地势陡峭,已经四十来岁的穆罕默德,如此频繁地爬上爬下也颇不容易。希拉山上全部是被阳光晒焦了的褐色石山,终年气候炎热,寸草不生。要到达山洞,穆罕默德必须先从山底的右侧一直爬到山顶,然后从山顶下来,往回走一小段距离到达山的另一侧。有的地方很陡,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如果不小心摔入山涧,很容易粉身碎骨。山洞的入口空阔,从洞口进入后渐收窄至顶部,高有两米多,洞里地面平坦,上壁向里逐渐向下倾斜至尽头,洞的尽头有小洞从而保障了良好的通风,洞内空间较小,只能容纳一个人站坐卧。值得一提的是,山洞洞口刚好朝向克尔白的天房,站在洞口就可以做礼拜。洞口前恰好有两块大石遮蔽着洞口,从而保证了空间的隐蔽性。从山顶上往下看,两大块岩石遮住的洞口几乎与山的一侧垂直。即使是现在,也只有装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