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三章 绝代风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绝代风华 (第4/8页)

,有的墓室内还设有水槽,凿有神龛,采光通风,工艺考究;墓室越小的,则陈设简朴,代表主人贫穷,地位低下。但几乎所有墓xue入口均有精雕花瓶、大型蟒蛇、狮身羊头、傲视雄鹰、太阳轮盘和玫瑰花结等等。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工匠们既无利器,也没炸药,竟完成了这样宏大的工程,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千百年来,石头城就这样在沙漠中屹立着,内部虽无雨淋之忧,干燥炎热的沙漠气候却对它有显而易见的毁坏。近些年新列在洞xue前用大理石刻写的说明牌,嵌刻在字里的黑漆已差不多被风沙消磨掉了。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石头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它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历史考古遗迹之一。沙特政府也将其作为该国最重要旅游资源予以保护和开发。

    一个阿拉伯人孤独地行走在石头城的岩层上。

    而今石头城人去楼空,只留下空荡荡的洞xue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德拉伊耶老皇宫遗址:沙特王朝的历史气息

    一个理想与光荣之地,曾经在黑暗中为人们送去信仰的光辉,为一个王者家族送上放飞的翅膀。即使它现在已经只剩下残梁断壁,那段辉煌的历史,仍然焕发着光彩。

    ◎沙特王朝的发祥地

    1745年前后,决心光复伊斯兰教原教旨却受到迫害的瓦哈卜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位于利雅得市西北16千米的哈尼法谷地境内的德拉伊叶小镇,这里距离他的家乡阿伊纳城约有6小时的路程。当时的德拉伊叶只是个始建于15世纪的小镇子,仅有70余户居民,酋长是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于是,光复信仰与家族荣誉结合在一起,如同一匹骏马插上了翅膀,沙特家族的兴起由此开始。在沙特家族的保护下,德拉伊叶城成为当时瓦哈卜教派进行宗教改革的中心,大批伊斯兰的宗教学者云集,求教的学生们纷至沓来。瓦哈卜教派信奉者的增多同时也为沙特家族打下群众基础,沙特家族的实力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伊本·沙特的孙子大沙特执政期间,曾一度夺取了麦加和麦地那,建立了一个自穆罕默德之后又一个强大的伊斯兰王国。那时,德拉伊耶城的阿图赖夫区就是沙特王朝的首都所在地。

    在18世纪期间及19世纪初,随着政治和宗教的作用加强,阿图赖夫区的皇宫(马斯马克城堡)成为了沙特王室临时权力中心,以及穆斯林宗教内部传播瓦哈比教派改革的中心。建立于1865年的马斯马克堡,在阿拉伯文中是“又高又厚的建筑物”的意思。它的城墙有18英寸厚,在每个拐角处都建一个18米高的巨大瞭望塔,这座难以攻破的城堡有着阿拉伯半岛中部特有的纳吉迪建筑风格。

    ◎曾经的荣光

    大沙特夺取了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奥斯曼帝国派遣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镇压瓦哈比教派运动,向沙特王朝的德拉伊耶发起进攻。在大沙特去世之后,埃及大将终于在1818年攻破了德拉伊耶城。他们劫掠了城内所有的财物之后,将这座城堡付之一炬。其破坏程度,有后来的阿拉伯史学书记述道:“德拉伊耶城远远看上去,就好像那里从来没有人居住过一样。”只剩下巨大的城墙,几根圆形柱子还伫立着,无声地诉说着它经历的一切。

    如今,老皇宫城堡的城墙上仍然有着三角形的箭头样的开孔,箭头的下方是正方形开孔,便于守城士兵观察和防守攻击。城墙顶上也是尖尖的三角形装饰,城堡外观呈长方形,有伊斯兰建筑中特有的尖拱形门廊。虽说墙上曾有的各种纹样早已在风沙的侵袭下模糊不清,但整个城堡庄重而富于变化,雄健而又不失雅致的阿拉伯纳吉迪建筑风格仍然明显。

    德拉伊耶遗址因为包括了许多宫殿遗迹和一处在德拉伊耶绿洲边缘兴建的城市区域,为后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惯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0年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就在沙特首府利雅得郊外不远处,游客们在利雅得游玩之余,顺便即可以去观赏这一历史性的城堡古迹。最好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时,整个阿图赖夫区在本色和阳光的作用下呈现出玫瑰红的颜色,显得十分壮美,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将会令游客们流连忘返。

    从高处俯瞰德拉伊耶遗址

    哈巴拉悬崖顶部的小村庄

    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传统受到现代商业的关注时,传统便受到了冲击。越是偏远的地区,人们越是守旧,而守旧也是保护传统使然。游者以客观的心态观望就好,而不要去打扰或改变什么。

    ◎遗世独立于悬崖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