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第9/16页)

的饮用水。通过全长3270千米的输水管道将饮用水输送到全国40多个城镇,供城乡居民日常饮用。如此,沙特以海水淡化水满足了将近70%的用水所需。有专家估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未来20年里,沙特对水的需求预计将达到每天900万立方米,电需求达5900万千瓦,即平均每年水的需求增长3%、电4%。除此以外,沙特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西部和北部一带修建了225座大小水库,用于储存雨水和地下水。可以说,沙特最大的工业支柱除了石油能源以外,就是淡化海水工业。

    沙特海水淡化公司的发展正是沙特海水淡化工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海水淡化公司成立以来的30多年间,淡化水产量增长了100多倍,发电量增长了80多倍;期间还建立了多个海水淡化站,如:朱拜勒海水淡化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站,规模和产量比较大的还有吉达海水淡化站群——麦加站、塔依夫站、麦地那站、延布站、沙基格站、胡巴尔站等。早在1987年,沙特海水淡化公司就在朱拜勒建立了公司的研究和发展中心,以实现其在海水淡化领域的高科技发展。公司耗巨资在朱拜勒建立了可同时培训750人的装备精良的培训中心,10年后共培养出274名高级工程师,目前这些人才都在公司的管理和领导岗位上施展才华。在基本解决沿海城乡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海水淡化公司着手设计和规划了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管道调水工程”,旨在建立管道网,把淡化水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根据“管道调水工程”的设计,输水管道总长2000多千米,管道直径各不相同,最大的超过2米;同时建立98个辅助性水站,总容量超过300万立方米。至2005年,沙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水生产国,30余座水站遍布沙特沿海,发电500万千瓦,输水距离4000千米。

    有了源源不断的淡水,沙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如今,沙特的自来水非常便宜,每吨以人民币计仅2.2元,如此水价在各国家中也属少见。尽管沙特严重缺乏水资源,沙特每人每天耗水量却高达491升,可见如今的沙特人对于淡水的使用已经不再是问题。

    发达的现代经济

    石油给沙特带来了巨额财富,但沙特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深知,地下资源总有采掘到尽头的一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石油收入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才是沙特最正确的选择。农工商多种经济的新发展,使沙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石油带动的经济之路

    阿拉伯人是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从古至今都非常精明。沙特人也不例外,他们并不耽于石油带来的财富享受,而是在发现石油之时,就制订出以石油经济带动农工商的庞大经济发展计划。首屈一指的石油工业和淡化水工业前已有述,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些财富的带动下,沙特政府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石油收入的状况,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通往利雅得的高速公路

    虽说石油收入使沙特阿拉伯从传统的、落后的农牧业经济迅速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但沙特政府依然鼓励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吸引外资,保护民族经济。沙特曾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业的国家,从事游牧的贝都因人约占39万,他们在广大的草原沙漠上,饲养着单峰骆驼、绵羊、山羊和马。单峰骆驼最适于骑乘,它载重能力较差,但是能长途跋涉,每小时行走12千米,有“沙漠之舟”之称。沙特最著名的牲畜是阿拉伯马,它们以健美的体格以及坚忍、伶俐、忠诚等优良品质驰名世界,西方人将阿拉伯马作为良马的典范,尤其是内志地区出产的马最为名贵。

    沙特农业集中在阿西尔地区和一些绿洲上,有约39万人在不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一的耕地上从事农业。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用石油换来的美元大量投入农业,积极开发水源,发展水利,使用机器生产。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产品已基本实现自给,小麦还大量出口,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小麦出口国。农产品中有颗粒肥大、颜色鲜红的枣椰、芦粟(高粱的一种)、大麦、玉米及水稻等农作物。小麦种植较普遍,各地都有。水稻主要集中在胡富夫、哈萨等地。另外,沙特还种植苹果、葡萄、无花果和石榴等果树。蔬菜、奶制品等也不少。2005年12月,沙特王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自由贸易与低关税的政策,其出口产品除石油及其副产品以外,枣椰、小麦、羊毛等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繁荣的工商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沙特民族工业体系以一种原始作坊式的手工业为主。例如椰枣干化、面粉加工、屠宰、制作家具、编席子、皮革、陶器等作坊。自1963年后,沙特政府制订了民族工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