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第8/16页)
。 ◎水比石油贵 地球的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地球上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相互分离。为什么地球是蔚蓝色的?很简单,因为海洋是蔚蓝的。陆地上,许多地方干旱缺水,尤其是淡水资源。早在许久以前,人们就通过各种方法,希望把海水变成淡水,可以用于人类使用。 16世纪时,英明睿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以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发明出来,谁就可以得到10000英镑的奖金。那个时候,10000英镑可以算得上一笔巨款。16世纪末,人们尝试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将盐与水分开来制取淡水饮用,此法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河。但这个方法,只能适用于少量的海水淡化。19世纪末,蒸汽轮船普遍发展,这时用于蒸发海盐的蒸发器也随之蓬勃发展,用以满足锅炉用水和部分饮用水的需要。世界上第一台固定式淡水装置在俄国巴库于1877年建成。其他国家尤其是缺少雨水的干旱国家也相继建成固定式淡水装置。但是,这些装置也只是小批量地生产淡化水。真正大规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沙特。 现代沙特阿拉伯第一任国王——伊本·沙特和他的儿子 对于沙特来说,上天对他们既眷顾又悭吝。在这块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下蕴藏有极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除了石油资源,这块土地满眼黄沙,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地区甚至没有地表覆盖物。由于全国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仅有少量的地下水可以使用,成为著名的“无流国”之一。1957年,在利雅得打出深度超过1200米的沙米斯井后,深井打水就成为沙特获取生活用水的主要办法。但随着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巨大进步,以及居民数量的日益增长,用水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与沙特淡水资源匮乏形成了矛盾,以海水淡化为新水源的想法开始变得很重要。红海和波斯湾,为沙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海水,如果能大量淡化,那必将是沙特之福。 早在1928年,那时候的伊本·沙特国王还没有正式成立沙特国家,前往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及副朝的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日益众多,原有的供水量已不堪重负。吉达是距伊斯兰教两大圣地最近的港口,为了加强向吉达市输送饮用水,伊本·沙特倡导在沙特西部地区建立两个海水蒸馏、凝结系统,这便是沙特首次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海水淡化的尝试。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本地用水需求的增长,1965年沙特农业水利部设立了特别办公室,专于致力于研究其在红海和阿拉伯湾沿岸建立海水淡化站和发电站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计划。1969年在瓦吉哈和迪巴(两个红海沿岸的省)初建了海水淡化站,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当时每个海水淡化站日产量仅为6万加仑。1970年又在吉达增开了海水淡化站,日产量为500万加仑,发电量为50兆瓦/小时。1972年,特别办公室发展为海水淡化事务局,重点是从事海水淡化站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与维护。当时在吉达、瓦吉哈、迪巴三地开设了海水淡化站。两年后,沙特颁布了第49号国王令,宣布成立独立的沙特海水淡化公司。此后,该公司在不懈努力下,使淡化海水成为继石油工业之后,另一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利雅得市著名的水塔 ◎海水淡化第一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沙特石油开发如火如荼,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使这个原本干旱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海水淡化装置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至2003年,世界上已建成和已签约建设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厂,其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淡水3600万吨。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淡化水大约能养活世界5%的人口。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个国家从事海水淡化工作。仅1980年6月,全世界采用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三种类型的淡化装置达2204个,总产量每天约727万吨。20世纪60年代初,“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淡水总产量的70%是用此法生产的,能够日产水18万吨。 海水淡化设备 沙特主要以淡化海水、地下水、雨水来用于发展经济用水和生活用水。20世纪80年代,为了国家粮食需求的安全,扩大小麦的耕种面积,沙特大力开发地下水,以灌溉小麦,一度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小麦。但这个干旱之国的地下水却年复一年地递减,地下水资源损耗严重。为了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政府在几年前就决定缩小小麦耕种面积。在东海岸和西海岸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30多个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淡化水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每年生产10.85亿立方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