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第15/16页)

,那些山丘和沟壑见证着当年的历史。穆罕默德在确定了麦加的圣地地位之后,自己则回到麦地那,继续他的传教工作。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麦地那。按照遗愿,人们把他埋葬在他亲自督建的先知寺东南角,他病床的下面。

    先知寺是穆罕默德的安息之地

    ◎麦地那的精神象征

    麦地那,位于赛拉特山区的一个开阔平地上,四面环山,海拔620米,属于山区高原城市。它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此地夏季酷热,冬季则气候温和。麦地那城郊有充足的地下水,盛产优质椰枣,建有椰枣加工厂,还有砖厂和地毯厂。在政府投入下,市区建筑颇具规模,且整洁、宽敞,环境优雅,具现代都市气息。城郊建有国际机场。麦地那伊斯兰大学颇负盛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留学生就读。

    凡是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必定会去麦地那先知寺“谒陵”(穆罕默德的陵墓在先知寺内)。每年朝觐期间在朝觐仪式开始之前和之后,访问麦地那的人同在麦加一样多。麦地那城内古迹众多,最著名的便是坐落于麦地那白尼·纳加尔区,由穆罕默德亲自督建的先知寺。起初建造这座清真寺时,它只是一个长50米宽45米的土坯矮墙大院,礼拜殿是椰树干支撑的草棚,屋顶盖着树叶和草木。1955年,沙特阿拉伯政府耗资5500万里亚尔对先知寺进行了大规模全面扩建,将全寺总面积扩大为1.6326万平方米。经过修建,麦地那先知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圣寺,又称“麦地那禁寺”。

    在如今宏丽的先知寺中,仍旧在建筑形式上保留着原来的古迹。在数以千计的立柱的前排有顶部绿色廊柱,标志着当年土坯矮墙的范围。

    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又称为麦地那清真寺。

    吉达:红海岸边的金融中心

    它是红海岸边的一颗明珠,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独特又包容。在所有清规戒律的沙特城市中,吉达别具一番清新面貌。只有走近它,才能揭开它“红海新娘”的面纱,看到它迷人的美丽。

    ◎红海之滨的小清新

    在沙特汉志省内,位于红海之滨的吉达市是唯一一个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它独特的地位。也因此,它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非沙特一般内陆城市可比。吉达今日的繁荣,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吉达坐落于沙特西部的红海岸边,距麦加约70千米,距麦地那424千米,吉达市占地1200平方千米,在行政上归麦加省管理,是沙特仅次于首都利雅得的第二大城市。

    吉达,晴空下典型的白色建筑

    吉达的气候深受红海的影响,夏季为每年的5~10月,气温23c~39c。红海水汽弥漫,湿度最高时可以达到100%,给人以湿热之感;冬季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此时,花草葱郁,气候温和宜人。从12月到翌年2月,是吉达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个时节气候凉爽,伫立海滨,眺望海面点点游帆,不时出现的“海市蜃楼”,神秘而诱人,这是吉达最为美丽的时候,因此有了“红海新娘”的美称。“吉达”,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祖母,这个意思有两层,一方面源于阿拉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母——哈娃,另一方面是说它的文明历史就像祖母那样古老而悠久。

    与麦加相比,吉达也相当古老。公元7世纪,吉达作为阿拉伯半岛上重要的港口曾经一度繁荣。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吉达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7世纪起作为朝觐者的中转港而兴盛,每年约有15万以上的海外穆斯林在此登岸前往麦加朝觐,是通往麦加的主要进出口岸。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将红海和地中海连成一片,红海成为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吉达港作为欧洲和东南亚商业的中转站慢慢复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吉达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直到20世纪初叶,吉达都还没有电灯。1916年,吉达归属恢复独立的汉志王国,1925年,沙特第一代国王伊本·沙特在攻占利雅得后,吉达重新回到了沙特家族的统治之下。之后,随着沙特王国石油大开发,政府对吉达港口大力投入,进行扩建和港道加深。20世纪70年代后,吉达港成为沙特王国和红海地区最大的港口,并很快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

    著名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

    如今的吉达港是沙特第一大商贸港口和航空港。在良好的政策下,伴随着工商、金融、外交的兴起,吉达现有包括淡化水厂、石油化工、炼钢、化肥、制革、造船和印刷等工业企业,海水淡化厂每天供应l亿加仑淡化水,占城市用水的1/4,同时提供全城一半用电;商业以地毯和陶器交易为最兴盛;进出口贸易主要输出椰枣、石油及其制品,输入纺织品、粮食、食糖和茶叶等。繁荣的商贸和良好的地理条件,使吉达全市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