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二章 历史尘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10/11页)

艺术品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赢得了“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誉。

    伊斯玛依一世自称伊朗王,进入大不里士。

    ◎重振波斯帝国盛世

    1501年,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的六世孙谢赫·伊斯玛依在土库曼部落军队的支持下,灭掉白羊王朝,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建立了萨法维王朝。第二年,伊斯玛依开始在西部和南部进一步扩张领土,不但占据了伊朗西部地区,还进入东部安纳托利亚。在他的武力征服下,短短几年时间,巴格达、霍拉桑、木鹿即纳入版图,萨法维王朝成为一个西起叙利亚,东到阿姆河,北达高加索,南临波斯湾的大国。

    萨法维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以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和库尔德人为主体的伊朗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融合了各种文化的波斯文化作为基础,把各民族联合在伊朗这一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内——《阿拉伯通史》中称该王朝是“穆斯林波斯最光荣的土著王朝”。为了维护伊朗民族的独立性和领土完整,萨法维王朝以平等的地位与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使伊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贸易输出方面也得到空前发展。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正是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把伊朗重新带回世界历史的舞台。

    ◎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

    当萨法维王朝急于向外扩张时,遇到了两大对手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尤其是奥斯曼帝国,一直是萨法维王朝的头号劲敌。双方打着宗教圣战的旗号,以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之争为借口,在争夺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两河流域等地区时一再发生冲突。

    阿巴斯一世和他的宫廷

    伊斯法罕四十柱宫内的一幅波斯细密画,表现了阿巴斯一世会见瓦利·穆罕默德·汗时的情景。

    15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进攻萨法维。双方大军在查尔迪兰(今伊朗西北部)发生激战,奥斯曼大军连连取胜,占领了库尔德斯坦和亚美尼亚西部,还一度攻入大不里士。接下去的几十年里,奥斯曼又多次入侵,夺走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大片土地。

    1555年,两大帝国终于签下一纸停战和约,合约规定:奥斯曼占有两河流域,阿塞拜疆归于萨法维,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由两国共同瓜分。

    可是,和约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战争也并没有结束,两方之间仍然小战不断。阿巴斯一世继位后,建起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并从欧洲购回枪支火炮等军事装备,大大提升了萨法维王朝的战斗力量。1613年,阿巴斯一世乘着奥斯曼帝国内部混乱之际发起进攻,几年之内便收复数座城市。

    阿巴斯一世去世后,奥斯曼帝国重启战端,乌兹别克也借机发难。在几方军力的联合进攻下,萨法维王朝连连败退,最终被迫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停战协议》。在这份协议里,巴格达和两河流域归入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抢走了伊朗的另外一部分土地,萨法维王朝开始逐渐衰落。

    动荡与战乱

    1722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的首领率领几万名部落武装向萨法维王朝发动进攻,在首都伊斯法罕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阿富汗人终结了萨法维王朝,但也令伊朗在其后两百多年里陷入一片动荡与战乱。

    阿迦·穆罕默德攻占克尔曼

    1794年,阿迦·穆罕默德攻破克尔曼,从此统治伊朗各主要省份。

    ◎恺加王朝

    阿富汗人在伊朗土地上连施暴行,后来被一位部落首领纳狄尔率军打败。18世纪前半叶,纳狄尔指挥军队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将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复。随着胜利的到来,这位新统帅开始穷兵黩武、倒行逆施,最后反而招来一场杀身之祸。

    1796年,具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阿迦·穆罕默德在伊朗建立恺加王朝。他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并把都城定在了德黑兰。这一时期,伊朗的内政外交都比较活跃,开始主动接触西方文明,积极发展国内工业。

    阿迦·穆罕默德死后,欧洲列强悍然入侵,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恺加王朝曾两次与沙俄交战均惨遭失败,丧失了大片国土,接着又在和英国争夺赫拉特之战中再遇败绩,洋洋得意的英国人随后在伊朗大肆攫取水路运输、建筑公路、cao纵银行、开采石油等许多特权。

    列强的入侵、国土的丧失,再加上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纷纷掀起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行动与反对恺加王朝的起义。1844~1852年进行的巴布教起义,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

    面对国内局势前所未有的混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挽救伊朗。以首相阿米尔·尼扎姆为代表的改革派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可是,改革措施触犯了王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