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眠春山 第135节 (第2/3页)
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反正杀了两头羊,折了红柳枝,一堆人烤起了羊rou串。 还煮了手抓羊rou,蒙古包里又弥漫起一股野韭菜花辛辣的香气。 等到姜青禾满身酒气的换掉这身衣裳,她反复摩挲了很久。 脑子里想起木乐顺奶奶的话,图雅真的成为了草原的孩子。 她想也许是吧,她比去年比几个月前,都更爱这片草原了啊。 姜青禾坐在床边好一会儿,才沉沉睡去,白日带着满满一车沉甸甸的关爱,回到了家。 她和蔓蔓将屋里的地扫了一遍,把那一大块地毯放在火炕边上,蔓蔓还光着脚在上面走了几个来回。 把挂毯挂在厅堂右边墙柜子的上方,打理好垂下来的流苏,她没去开铺子的半天上午,将东西一一归置。 她此时才有了种她正在储冬。 姜青禾把藏族黄酒放在灶房柜子里,在冬天可以把火塘盖掀开,烤得柴火只剩下炭,温一壶酒。 半扇风干rou,她给悬在横梁的架子上,吊在灶台的上方,跟着大当家给的牦牛rou干一起,过冬时剁一块,切成片煮一锅汤。 还有好几袋的干酪,提取酥油后剩下的奶,烧煮后形成的,有酸甜两种口味,以及大块的酥油、奶疙瘩等。 不知不觉,她已经有了好些过冬的吃食。 下晌姜青禾拿着皮子以及好些吃食去了毛姨家里,要不是毛姨,她也不能掌握熟板子的技巧,将牧民的板子卖出去。 最欢迎她来的是大牛,小孩搂着鸡蛋,嘴里塞着甜酪干,十分满足。 只有毛姨又数落他,数落完还不忘说姜青禾,“老是这么生分做啥,你呀你,每回来都拿东西,搞得俺家这个肚子里跟生了掏食虫一样。” 姜青禾把数好的二十三张皮子交到皮匠手里,才拍拍手上的毛絮说:“都怨我,都怨我,半壮子,饭仓子,婶你让他吃几口。” “我还有皮子要请你帮忙做呢,旁人的手艺我都信不过。” 毛姨失笑,“你啊你,进来说吧。” 等她从毛姨家出来,外头的天色正好,阳光还有点碎屑停留在地上,西北风也不烦人,悄悄地来,静静地走。 在姜青禾特意空出来歇息的这一日里,另外一波从春山湾走出的人,在穿过土疙瘩满地的路面,走过一大片的戈壁滩,他们来到了毛家庄。 这个种了最多高粱的地方,都不用进庄子,春山湾来的人见到了堆叠在庄子前,高高的草垛子,那几乎全是高粱杆。 靠在高粱杆草垛上的老汉说:“这有啥用,俺们烧呗,除了烧还能做啥?吃啊。” 二牛说:“俺们收你的高粱杆,一捆一百根给三个钱咋样?” “娘嘞,青天白日的,有人说胡话哩,”老汉笑话他。 直到他们反复证明,这个刚才还手抖脚颤的老人,立刻健步如飞地跑起来,边跑边喊:“有人收高粱杆,有人收高粱杆,钱送上门来了啊!” 这个几乎靠着崖背,人人住土窑洞的村落,平日只有鸟雀会来光顾的地方,此时村民纷纷走出来。 他们抱着一堆高梁杆,或是背着高出半米多的杆子,努力跑过来想挤在最前面。 在这个愁过冬储备不够的下午,毛家庄的村民看到了外来的希望,那么微弱,那么耀眼。 第109章 丰实的秋天 毛家庄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 庄稼很难存活并长好,只有高粱,皮实,耐旱耐盐碱。 所以他们的庄子里有成片的高粱地, 高粱杆架起来的垛子, 在每个窑洞门前堆成山包。 带灰布头巾的老大娘颤巍巍地拄着拐问, “恁只收高粱秸阿,收去做啥啊,做仰尘裱糊的杆子,还是说做笤帚阿?” 在她的认知里,高粱杆最多当柴烧, 也有拿来裱糊屋顶天花板,又或是绑了做笤帚扫地。 “问啥问啥子, 你个多嘴婆娘, ”旁边老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