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1节 (第2/2页)
午节又叫“端阳节”,而且还分小端阳和大端阳。 小端阳为农历五月五,大端阳为农历五月十五,过节真正要过的就是大端阳。 而且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 相传为诸葛亮“馒头祭沪水”,实际上是小麦新收,磨粉尝新,新女婿需要带上媳妇回娘家,给丈母娘送去当年新麦做的包子。 丈母娘家会回礼一把雨伞和一双鞋,表示女婿你以后无论天晴下雨都要常来。 雨伞也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 除此之外也有吃咸鸭蛋和皮蛋,赛龙舟,挂香囊的习俗。 “二瑞哥,你要给巧云嫂子家送节吗?”小满问。 他已经知道小天和小兰姑姑的事了,也是被气得够呛,压不住脾气就要进城去找那杜姓女婿。 还是江枝说现在杜家在县城的房子是租的,那女婿也不在,这事还等以后再算。 小天的身世不明,但能肯定不是小姑的孩子。 小满也替大瑞哥二瑞哥不平,只等以后小天回来,定要讲清楚。 知道二瑞心情不好,这几天小满一到晚上就来陪他说一会话,宽宽心。 今天夏秀才说端午,小满也就顺势提到“送节礼”。 二瑞叹一声气:“我还不知道你巧云嫂子的娘家在哪里,她爹也没有来过!” 巧云跟他的婚事有点特别,也不算很特别。 成婚前,徐二瑞只见过老丈人。 再见时,老丈人背着一个包裹,身后跟着一个姑娘,那就是巧云。 巧云父女来到徐家村三天就拜堂成亲,老丈人一走就再没有来过。 原因无他,巧云的娘家在大山里,出来一次翻山越岭,还需要穿过急流大河,一般情况他们都不会出山。 二瑞跟巧云的婚事,还得从多年前一次服徭役开始。 因为修官道大量征民夫,巧云的爹被强征调出大山,可服徭役时受伤。 徐二瑞的爹徐茂万也正好在一起修路,他身体不好,平时干活就得巧云爹多加照顾。 这次巧云爹受伤,徐茂万二话不说就将人带回徐家村,一养就是半个月。 伤好后,巧云爹觉得这家人好,家里条件也好,有房有地还邻着官道,比大山里的自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直接就拍板定下亲事。 等到巧云满十六岁,他就带着女儿过来拜堂成婚了。 这些年别说送节礼,就连家在哪里都不知道。 二瑞在说端阳节送礼,山上江枝和小满奶,还有巧云、春凤也在说这事。 江枝道:“巧云,你若是想家,就端阳节回去吧!跟二瑞一起走,小彩霞留着我带。” 巧云摇头:“不回去,我不认识路!” 她想家,但不能回去,不是推脱,的确是找不到自己的家。 当初跟着爹出山时,在山里过了好几夜,还差点遇到老虎,幸好爹对山林熟悉才躲过。 爹在自己嫁出来时就说过,以后好好过日子,别再回娘家,娘家实在是太苦了。 山里的妹子都是拼命想嫁出山,村里的妹子就嫁进镇。 父母都希望女儿能找一个好人家,常常会说:“你要是嫁到镇上,我们来赶集也好放一下背篓,喝碗水再走!” 巧云的爹也是这样想的,徐家村这里有田地有官道,比山里好。 当年背着几套自家纺的粗布衣裙送来女儿,拿回去五两银子就再没有登门。 江枝对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从徐二瑞那里已经知道,原身的娘家也在山里,早已经没有联系。 这种事情并不是个例,每个村总有两三个这样的媳妇,秦氏嫁过来也差不多。 小满奶听到巧云不回娘家,又看看一旁的春凤,叹息道:“女儿家菜籽命,撒到哪方,就在哪方落根开花,落在肥处迎风长,落在瘦处苦一生。” 春凤自然也是不回娘家的。 从兵乱开始,她回到徐家村已经两年,无论是娘家还是那个男人,都没有来这里找过。 在他们的心里,春凤已经死了。 在春凤心里也当自己死了! 对于过节这事,每家的情况都不同。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来户们自然是没有办法再回老家,徐家本姓这边却是热闹。 从年前修房子和官道服徭役后,周围村镇知道徐家村有了人气,这半年里断断续续都有亲戚过来打听情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