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4节 (第3/3页)
情,为何还要蹈前世的覆辙? 张荣站在一旁,眼睁睁看着苏文卿面色一点点寒沉下去,一时也不敢轻易打搅对方思考。 他们其实算是同科进士,张荣年纪还要大上许多,然而张荣深知,自己的地位与对方根本没法比。苏文卿不仅是寒门学子翘楚,还深受圣上与次辅韩莳芳信任,即使与谢氏关系匪浅,此次逆臣叛徒,也丝毫未受波及,可见手段之高,说句简在圣心亦不为过。 在同届学子里,张荣才华不是最出众的,甚至连从青州来的孟尧都比不过,可张荣却是最会混官场的。所以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升任兵部右侍郎之位,把孟尧这个“寒门三杰”之一的青州解元死死踩在脚下。 次日一早,孟尧便去吏部递了请罪书,并自请往青州历练。 吏部主事官员以看疯子的目光看着孟尧,再三确认自己没有听错之后,便准了孟尧所请。 青州正是战祸连天,霍烈带领的西狄大军已经攻陷青州三城,说不准很快就要拿下第四城、第五城,而朝廷派去抗击狄人的军队,只有一个逆犯和其麾下三千士兵,谁都知道,这种时候前往青州就是送死。 只要是有脑子的人,就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左右孟尧只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寒门学子,在吏部官员看来,偶尔脑子不好使一些也正常。例行询问了几句后,吏部官员也懒得深思,直接将调任书丢给了孟尧。 孟尧将调任书仔细收好,出了吏部大门,就见前方不远处的茶棚下,已经坐着一个素衣少年郎。 孟尧迟疑片刻,走了过去。 如常和对方见礼:“卫公子。” 卫瑾瑜放下手中茶盏,道:“孟主事若不急着回去,不如坐下来,一道喝碗茶。” 孟尧点头,在茶案对面坐了下去。 待茶汤端上来,孟尧并未立刻喝,而是苦笑了下,道:“卫公子一定也觉得我是个疯子吧。” “不。” 卫瑾瑜摇头。 “我觉得孟主事是有胆有魄、可敬可佩之人。我要恭贺孟主事,终于得偿所愿。” 孟尧自嘲一笑。 “可惜只靠一身胆魄,在大渊是做不了官的。” “我承认,自己是有一腔热血与意气在心中,可也明白,此去青州,凶多吉少,这腔热血与意气,很可能会沦为笑柄。” 卫瑾瑜道:“热血与意气没有错,你孟尧也没有错。” “错的是大渊的官场,错的是这世道。” “我所认识的孟尧,爽朗豪阔,心怀天下,有侠士之风,我所认识的孟尧,也不应囿于上京浑浊的官场。” “孟主事,你知道,人之一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为何么?” 少年郎之言,犹如一道道雷电击入心口。 孟尧不由抬起头。 一面震惊于这一番堪称惊世骇俗、颠覆他一切认知的话,一面震惊于这分明年纪还要小他几岁的少年郎,缘何能说出这样一番话。 卫瑾瑜:“人之一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旁人醉了,觉得自己也醉,是旁人错了,便觉得自己也错了。” “孟主事生于青州,长于青州,上京满殿朝臣,再没有第二人比孟主事更熟悉青州的地理地势与风土人情,孟主事选择此时回到青州,于不熟悉青州情况的前线将士而言,便是及时雨,雪中炭。” “若连孟主事都对此战没有信心,那三千将士,又该怎么办。” 孟尧神色一震。 良久,他起身,郑重朝对面少年郎施一礼,道:“卫公子之言,在下铭记于心。” “在下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日午后,孟尧便收拾行囊,离开上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