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个招娣的重生 第42节 (第2/3页)
她想二姑了。 二姑和雯雯知道她改了名字又搬出厂子,都为她高兴。她多想见见他们啊!还有姑父。现在距离姑父在工地受伤只剩不到一年时间了。她要怎么做才能帮他躲开这一劫呢? 不急。 她呼口气,对自己说,一样一样来。先帮大姐开起店。二姐是个自己有主意的,倒不用她怎么cao心。然后,就去海市。先救姑父,几年后还要救媛媛。不管怎么样,这辈子,她一定要保护媛媛健健康康长大成人。 周五这天晚上是大学周围这些小生意客流量最大的时候。 五点一过,人潮涌动,竟然还有人挑着担子在马路沿子上摆起小摊,卖小玩具小摆设的,卖花的,卖小饰品的,当然也少不了卖各种零食的。 秋凤有点胆心摆小摊的也有卖芋圆的,余自新安慰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芋圆不是什么技术含量高的吃食,有别人卖也不稀奇,就想办法把咱们的芋圆做更精细更特别呗!其实,不管是卖什么,都讲究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芋圆做了两种,一种番薯和面的金珠芋圆,另一种就是徐山平用香兰叶汁加糖和面做的,淡绿色的翡翠芋圆。 一根竹签上穿六个,每个芋圆就大拇指头那么大,两串一块钱。 他们在店堂里面摆了两张桌子,铺上帆布当桌布,串好的芋圆放在白色镶蓝边的长方形搪瓷盘上,另一个搪瓷盘里放了三个小碟子,里面分别是磨碎花生,芝麻,还有白糖粉,要是有人喜欢吃甜,芋圆可以蘸上点糖粉,或者再洒一勺花生碎、芝麻,那口感就更丰富了。 很快生意就上门了。 一群女学生说是“慕名而来”,她们有人在过年时在芬村花市买过三姐妹的衣服,“太好了!正想着你们要是能出夏天的‘胶囊衣橱’就好了,你们就在学校门口开店了!” 1998年的服装产业还没有大爆发,淘宝、网购、海外代购现在连影子都没,普通人买衣服的选择有限,“撞衫”这个概念,在当时只有香港明星出席活动时才会用到。 所以很多女孩都是和好朋友、室友一起来的,关系好的小姐妹恨不得穿成双胞胎,就和上午第一单生意那个宿舍的女生一样,牛仔短裤人手一条。 牛仔短裤和长裤都是比较修身的款式,上次在花市没用上的“吊袜子衣架加布帘试衣间”这次派上用场了,两个布帘一前一后挂在店堂里面。 其他女孩等同伴试衣的时候,余自新就招呼她们,“也进店堂里面等呀!要不要尝尝我们做的芋圆?两串只要一块钱,开业大酬宾!买衣服还送一串!” 有人尝了尝,“好吃!” 再跟小伙伴一分享,一会儿店堂坐了一排女孩,每人手里拿一串芋圆。 “真漂亮呀!这怎么做的呢?”有人拿着芋圆串串对着灯看,“真的好像翡翠啊!” 灯下一串小圆球绿莹莹半透明,可不就像一串翡翠珠么?金色的也好漂亮。 “阿姐,再给我两串翡翠两串金珠!” 宋秋凤大喜,“好!要糖粉么?” 她去厨房拿串串时给徐山平按按肩膀,“听见没?都说你做的翡翠芋圆好看又好吃!” 徐山平被未婚妻一夸,心里比芋圆还甜,肩膀胳膊也不酸了,他还能再揉两小时的面! 宋诗远和余自新卖衣服,宋秋凤卖串串,徐山平在厨房忙个不停,两个煤气灶上一个放着蒸锅,一个煮着开水,案台上大碗小盆摆得满满当当,老破小房子里响起各种声音,重新焕发生机。 夜色越来越浓,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大学宿舍周五周六10点半关门,比平时晚半小时,九点半时街道上还有学生三五成群闲逛,有人逛街时看到别人拿的串串穿的新衣服,就溜达着过来了,这时三姐妹已经准备打烊了,挂在阳台外的样衣和帆布都收起来了,只留着“姐妹”的小灯串还挂在门上。 结果临打烊前又卖出几件衣服和串串。 宋诗远送给一个失望的女孩一串芋圆,“牛仔短裤明天晚上才有。” 四个人拉上卷帘门,坐下灯下算账。 这次宋诗远一共进了九千块钱七百件衣服,一天卖掉了六百多件。三百条牛仔短裤和五十条长裙全卖完了,条纹背心、吊带背心也只剩下两三件。 宋秋凤和徐山平的小吃生意也是开门红,芋圆串串一晚上卖出了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