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崛起之路 第53章 皇家制铁厂 (第3/4页)
时间才能投产,他觉得自己完全有时间在巴西找到一个合适的本地钢铁厂列为合作伙伴,然后利用德国的钢铁技术提升它的实力,最终满足施奈德造船厂在钢材方面的需求。 不过,作为巴西最大的铁矿石出口港,维多利亚本地的钢铁企业却没有张海诺想象中发达,这里大多是年产生铁不足万吨和只能生产粗钢的中小钢铁企业——没有极为雄厚的投资,引进欧美先进的冶炼技术几乎就是个空谈,直到进入二三十年代之后,一些欧洲钢铁企业才陆续进军巴西钢铁制造业,但那都是后话了。 在维多利亚逗留了两天之后,张海诺他们带着失落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里约热内卢的行程。在1920年的时候,这座海滨城市不仅是巴西的首都,同时也是经济、政治和工业中心,这里工厂林立,宽阔的港湾内停泊着来自各国的众多商船货轮,主要街道笔直而宽敞,高楼虽远没有纽约那么雄伟,却已经显现出一座工业化大都市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因素——活力。 最让张海诺一行人感兴趣的,莫过于这里的老牌工业企业——皇家制铁厂。 尽管巴西的帝制在1889年就被推翻,如今巴西合众国成立已经有31个年头,但这家以军火制造起家的大型工厂至今仍保留着皇家的名头。不过,这倒不是因为它还和皇室有任何的瓜葛,而是因为这家工厂几乎伴随巴西帝国而生,如今已经走过了将近100个年头。 来到这座工厂,张海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站在制高点望去,这里几乎就是一个大型的码头,不计其数的厂房均以码头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一条条铁轨如蛛网般密布,一座座高大的烟囱正在往外喷着滚滚黑烟,煤炭燃烧的味道是那样的刺鼻,以致于这工厂附近都很少有海鸟飞过。 多年以前,这里就通过进口生铁、煤炭和硝石等原材料为军队铸造枪械、火炮并制造各种弹药,在当时工业相当贫弱的巴西,它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工业巨头! 这一切,都是张海诺在萨尔瓦多时从冯.巴恩爵士那里了解到的,这位德国富商来巴西创业已经二十载有余,对巴西的风土人情还是有较为丰富的了解。 得知了张海诺一行的来意之后,巴西皇家制铁厂的负责人很热情的派出一位专员陪同他们参观这里的生产设施。和大多数推销者一样,这位专员对自己工厂的历史和实力是赞口不绝,哪条铁路用了他们造的铁轨,哪座大桥用了他们的钢条和铆钉,还有哪些船厂都是从他们这里订购钢骨和其他设备的,对于这些,他简直都能够倒背如流。 在冶金方面,张海诺纯粹是个门外汉,所以他一路上都识趣的少说多学。艾尔顿和马休则是这方面的权威。之前几个钢铁厂转下来,张海诺发现他们仿佛在用中医“望、闻、问、切”那一套——望,即是看这家钢铁厂的设备情况;闻,不是听钢厂机器铸造钢铁的声音,而是用小锤敲击钢板样品,听它内在的声音;问,就是询问钢铁厂有关人员一些专业上的情况;切,就是看铸钢出来的后横断面。 这样一套下来,两人基本就可以告诉张海诺这里的钢铁是否符合要求了。 这是他们由北自南参观的第7家钢铁厂,之前6家虽然也有铸造铁轨、桥梁部件和造船用钢材的经验,但都没能过艾尔顿和马休这一关。根据两位德国专家的评估,他们生产的铸钢部件用于中小型船只尚可,但要用来建造万吨轮还差得很远!如果强行使用质量不达标的钢材建造万吨轮,那么即使建成了,也经不起风浪的颠簸。 如果说是建造军舰用的钢材么,那这些钢厂的产品就差得更远了! 经过两位专家这么一解释,张海诺对于巴西国内船厂为什么不建造中型和大型军用舰艇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造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没有冶炼、铸造、机械仪器等工业的配合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这时候,他不由得想起了甲午战争,想起了那时候的北洋舰队,光靠从外国购买舰只而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的话,即使甲午战争不败,那乙丑、丙寅战争又当如何呢? 即便是若干年后的抗日战争,日本陆军凭着二流的武器装备能够在中国军队面前占尽火力优势,但是一遇上了装备精良的老美,他们就被打得灰头土脸找不到北。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想到这些东西,张海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可惜的是,此时中国的局势并不比德国好,军阀混战、围剿与反围剿,还有接下来的抗日战争,民族工业在内忧外患中一直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