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崛起之路 第53章 皇家制铁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崛起之路 第53章 皇家制铁厂 (第2/4页)

够一路观赏巴西的景色感到愉快,可是时间长了,没有太多变化的景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若不是巴西的工业、贸易和人口都集中在了东部沿海,他们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赶路。

    作为一个拥有数十年超前认知的人,张海诺这时候自然而然的想念起了飞机——火车跑上20个小时的距离,飞机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

    “萨尔瓦多有飞机吗?”

    张海诺的这个问题,给了自小在萨尔瓦多市长大的弗洛伦丝。巴西的工业虽然不发达,但他们拥有与莱特兄弟一样伟大的人物——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这位巴西咖啡大亨的儿子1906年10月23日在巴黎西郊的一个公园驾驶他的“双14”飞向了天空,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被电影胶片记录下来的动力飞行。直到多年之后,巴西人仍然坚持他们的杜蒙特才是发明飞机的第一人。

    弗洛伦丝边想边说道:“记得前几年还有人创办了一个航空运输公司,专门在萨尔瓦多和临近城市之间运送邮件。听说后来发生了事故,飞机坠毁了,飞行员也送了命。之后就没有人再在萨尔瓦多从事这一行了!”

    “嗯,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坐在张海诺对面的施奈德证明了这件事情。

    “在挑战大自然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先驱者献出自己的生命!”张海诺似有感慨的自言自语了一句。

    “噢,对了!听说在里约热内卢有个很大的航空公司,他们拥有飞艇和飞机,那些飞艇比云彩还要庞大,好像每个月都会在巴西和美国之间往来一次,运送乘客和邮件,要比坐快船还要节省时间呢!”弗洛伦丝满怀憧憬的说道,很显然,她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东西。

    “在战争的头两年,德国强大的齐柏林飞艇部队曾让英国人胆寒,他们经常从德国飞到伦敦进行轰炸,英国人对此却束手无策!”张海诺这句话,说得并没有太多的底气,因为接下来,就该英国人改进了自己的飞机和武器,齐柏林飞艇就开始倒大霉了,轰炸英国开始变成得不偿失的行为,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战后英法倒是没有限制我们建造飞艇,不过以眼下的经济情况,没有人花钱造飞艇,就算造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票吧!”两位专家中,年纪稍小一些的马休显得较为悲观。

    “不,我觉得只要有人造出飞艇并用来载客,就一定会有人买票搭乘!在德国,永远不缺乏有钱人,就算是老百姓穷得连面包都买不起,那些富人照样过着奢靡的日子!”年长一些的艾尔顿,今年已经52岁了,年龄的因素显然让他对社会现象看得更加透彻。

    施奈德颇有感慨的附和道:“是啊,富人天天美酒美食,穷人天天饿肚子!”

    “我们以前总认为是荒蛮之地的巴西,现在的日子反而比欧洲好过!对吧!”

    张海诺又开始以巴西之长来“诱惑”这两位专家,造船厂今天的建设和明天的运营与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在德国国内,这些专家虽然收入不菲,但仍属于工薪阶层,一旦经济危机爆发,他们依然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艾尔顿和马休只是苦笑着摇摇头,对此也不说什么。

    反正来日方长,张海诺也不急着让他们作出决定。此刻,他心里更多的是在想航空方面的事情——随着战争的结束,各国都将有大批的军用飞机退役下来,英美法都是这其中的大户。在战争结束后从德国雇佣退役飞行员并不是难事,他已经开始盘算着下次前往纽约的时候试着买下那么一两架飞机了,然后再让弗雷德担任飞行教练,培训对航空有兴趣的艇员学习驾驶飞机,一个小型航空公司所需要的条件也就基本满足了!

    南行的列车,载着张海诺他们一行人抵达了巴西东南部最大的铁矿石输出港维多利亚,这里有铁路直通巴西内陆的伊塔比拉铁矿,同时也是巴西最大的煤炭进口港——巴西的煤炭储量平平,且大都是低品质的煤,用于普通锅炉还好,但无法满足炼钢炉在温度方面的需求。所以,巴西的炼铁厂和炼钢厂大都使用从美国进口的煤炭,这也是限制巴西钢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虑到美国的钢铁企业实力雄厚,且距离巴西并不太远,专家们最初的建议,是施奈德造船厂今后直接从美国进口钢材,但是张海诺却另有想法——从美国进口钢材不仅增加运输成本,在局势有变的时候还容易受到对方的限制,另外他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可能无法从美国进口到建造军舰和潜艇用的高品质钢材。鉴于施奈德造船厂的大型船坞还要两三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