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254节 (第1/3页)
李御史的子女中,有多少没用的,他心里定然也是有数的。看看有多少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就只数他蹦跶得最是厉害! “现如今最重要的是如何募粮赈灾,除此之外,闲话少说。”萧谌也一语定论,不许人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一天天不像个样儿。 李御史被姚圣哦得面上无光,接着再被萧谌暗怼一句,心情若说好定然是骗人的。 可他既无良策,赈灾为重中之重,粮食供应不上,扬州或许会变成道殣相望,哀鸿遍野之地,若不趁早解决,将来定成大患。 “陛下圣明。”好听的话必须要说,姚圣第一个山呼,不望一个眼神扫过某位御史,李御史...... 萧宁得说,有姚圣这样的人在,朝廷上可要有意思得多。 不过,有好几个宰相在外,这前方的事办完了,也该把人召回来了吧? “请陛下召两位中书令及吏部尚书回朝。”大昌朝自建成以来,七相尚未聚集,顾义一直镇守兖州,现在看来兖州得以暂安,是时候把人召回来。 “下诏。”这么几个人都是他们父女的左膀右臂,是该把他们全都召回来。 立刻有人起草诏书,有人想起,在外头的似乎还有一个工部尚书秋渠呢?这一位难道不用回来? 这个,作为一个工部尚书,在天下百废待举之时,需要做的是如何建设这个国家,身先士卒,为天下榜样。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怎么需要回来? 眼神交流完毕,大家都对这位工部尚书的印象所知甚少,谁让这一位一向只喜欢闷头办事,从来不跟人应酬,好些人根本连他长的什么样都不确定。 “另,扬州水灾,梁州之山民感念去岁我朝助山民度过旱灾,不叫山民受苦,故,愿意出万石粮食以解朝廷燃眉之急。山民虽未经教化,愿意助我朝一臂之力,愿意与我朝交好,当以礼待之。”萧宁亦未曾想到,在南宫致远的信送来后不久,山民竟然也送来了书信。 闻扬州之灾,愿意助他们一臂之力,更是直接给粮什么的,萧宁颇觉意外,但亦心存感谢。 最后,在信的最末,察觉对方竟然想与大昌交好,甚至有意前来大昌朝,萧宁深以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哦,不想山民也懂得知恩图报。”萧谌倒是知道这个事,萧宁当日能解决梁州潜在的危险,不至于叫梁州生乱时才手忙脚乱,真正发生动乱时才意识到发生了何事,这是好事。 山民知恩图报,顾念他们大昌助之一臂之力,于大昌有难时愿意伸出援手,这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我朝百姓,捐粮者亦赏,山民愿意与我朝交好,更有意教化,为我邻友,陛下更该重赏。”孔鸿不用萧宁提醒,已然先一步提出主意,深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可以跟山民继续交好的机会。 大昌的地盘不算太大,左邻右舍,若不犯我中原者,不伤我百姓者,与之交好才是王道。 山民既然表现得知恩图报,何不趁此机会进一步加深感情? “山民头人尹山,请其子女尹岸、尹依,前往雍州学习。”萧宁甚喜于孔鸿的洞若观火,同时将另一则消息道来。 落入在场人的耳中,皆以为这是好事,极好的事。 “欢迎,欢迎之极。”萧谌毫不犹豫地挥动大掌,肯定地告诉众人,有客远来,大昌那是不亦悦乎。 萧宁立刻应下一声是,同时也想起一事,“此番来的是山民,来日,将来定会有更多他国之人,先前所立的鸿胪寺,掌外交事宜,今,请选鸿胪寺卿,以备诸事。” 众人一听,额,其实官制亮出来的时候,众人面对这一个从未有过的官位,鸿胪寺卿,内心其实充满了疑惑,瞧瞧萧宁连寺卿人选都未定下,便可知这一个官位,或许可能就是一个名字,连人都没有。 就在他们理所当然的忘记这一个官的时候,萧宁竟然提出,设封卿? 这可是从三品的官位,不低的啊! 一时间不少人都心动了,蠢蠢欲动! 萧谌在上方看得分明,不紧不慢地问:“你有何人选?” “今梁州刺史如何?”萧宁第一个想到的人正是南宫致远,人在梁州这一年做得不错,若不是对山民尽心,如何能让人愿意把儿子女儿送往雍州? 说是学习,其实各自很清楚,这就是来看看大昌朝廷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