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章 繁琐杂事,清廷的两难 (第3/3页)
那你在上海的药厂呢,纺织、制衣厂呢,还有琼州的产业。”张之洞语重心长地教导道:“这天下要是大乱了,你的这些产业经营不全都要毁之一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你要明白,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小家子气嘛!” 陈文强苦笑不答,心中却不以为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是不错,可他的产业是依附于满清,需要维护满清统治才能存在并兴旺的?显然,张之洞是错得离谱,根本不知道陈文强已经附在了革命的“皮”上。 “这个,你若出资编练,这个新军可以用别的名号,并由你推荐军官。”张之洞边想边缓缓说道:“你不是与德人交好吗,聘请德国教官很方便;枪炮厂呢,正好为军队提供装备,也可以节省很多。” “不仅要出钱,还要搭上枪枝弹药。”陈文强笑得更苦,“大人哪,您不给点政策?这个地方不分担点?” “当然不会让你全包。”张之洞见有转机,笑得畅快,“地方会出一部分,政策呢,也会有的,咱们可以商量嘛!” “那容我回去召人研究一下。”陈文强看似有些无奈,“毕竟这不是个小花费。而且,而且这是没有什么赚头的生意。” “为国为民,就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张之洞大义凛然地教育陈文强,“何况,这是长远利益。社会安定,对工商经营是长远的好处。我相信你的眼光,你的品格,你的……” 陈文强听得直咧嘴,不停点头称是。等张之洞说教完了,才正色问道:“大人,朝廷要调您回京城,这消息确实吗?” 张之洞一下子沉吟起来,辜鸿铭并不确定地回答道:“只是有些风声,朝廷中枢可能会有人事变动。但这还未确实,文强也不必过于担心。” 陈文强摇了摇头,低沉地说道:“朝廷虽标榜不分满汉,但在官制改革后的十三个部院的长官中,满人占据的大都是要害部门。若再调总督大人入中枢,满人亲贵收权之举便昭然若揭。这样一来,满族亲贵专制化的趋向不但没有扭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立宪岂不是假的,是在掩人耳目。” “还不能这么看。”张之洞赶忙打圆场,“文强啊,你可莫要鼓动宪政会胡闹。国家多事之秋,还是要谨慎稳重才好。” 陈文强想了想,说道:“大人若是托辞不走,想必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吧?” “这个——”张之洞犹豫了一下,模棱两可地说道:“到时候再说,总之是不会让你没着落的。” …………… 无论改革和新政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还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不仅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 这最终的结果便导致了一个两难困境。新政启动之后,清廷既无力阻止变革的运行和深化,又无法有效应对变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要试图回归到传统的统治秩序中去的话,那更是自寻死路,加速死亡。如此一来,清廷既没有勇气继续推行宪政,又无力重走老路,新政和立宪的结果反而是引火烧身后的双重煎熬。 所以,清廷一方面在朝野呼声和内忧外患中实行宪政,一方面呢,满人亲贵又想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而作为地方督抚中最有影响和权力的,非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莫属。况且,这两人都是汉人,更让满人亲贵感到凛惧和不安。 看来风声很可能会变为现实,谁让满人亲贵那么自私、短视、愚蠢呢!如果不是他们之后的一系列举动让立宪派灰心丧气、怒不可遏,立宪派又怎么会倒向革命,或者说是乐成革命成功? 陈文强一路思索,慢慢捋出了头绪。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