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页 (第2/2页)
了顽强的拼死抵抗。在1856~1858年的战争中(战争的导火索据说是一艘在英国注册的船只在广州遭到不当扣押),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事后坚持签订条约,以取得它一直寻求的在北京派驻使节的权利。第二年,带领随从踌躇满志地前来上任的英国大使发现通往中国首都的主河道拉起了铁链,设置了铁蒺藜。当他命令一队英国海军去清除障碍的时候,中国军队开了火。接下来的战斗中打死英军519人,打伤456人。于是,英国派出由额尔金指挥的部队冲进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廷逃出北京。这次残酷的入侵逼得清廷万般无奈地同意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接纳外交使团。对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国家体系的对等外交的概念,中国虽然接受下来,但满心的不情不愿、愤恨不平。 这些争端的核心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到底是自成体系,还是和其他国家一样,是更大的国际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紧抱着传统的观念不放。到了1863年,中国已两次败于蛮夷之手,而且国内的大乱(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借助外国军队才平息。然而中国皇帝在写给亚伯拉罕middot;林肯的信中却仍然向他示赐皇恩: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与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7 1872年,著名的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尖锐地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的描述。他的话昭显了他那个时代特有的自信,认为西方世界秩序概念的优越性不言自明。 过去的40年间,她(指中国)完全改变了对世界先进国家的立场。她和先进国家在平等的条件下签订了条约。但我认为她的官员和人民尚未正视这个事实,他们尚未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世界上许多独立国家中的一个,他们的皇帝统治的天下并不是天底下的所有地方,而只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在地图上标得清清楚楚。8随着技术和贸易推动相互冲突的制度近距离接触,哪个世界秩序的准则会占上风呢? 在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在三十年战争结束时众多实际上独立的国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洲在进入近代时没有这样一套国家和国际组织,而是有几个文明中心,周边围绕着较小的王国,文明中心之间的互动靠的是微妙而不断变化的机制。 中国凭借肥沃的平原、无比强韧的文化和敏锐的政治触角,在2 000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内维持了统一并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尽管按常规标准,它的军力并不强大。中国的相对优势在于它富庶的经济,它生产的产品为邻国艳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概念明显有别于欧洲建立在多个互为平等的国家基础上的概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