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_第60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页 (第1/2页)

    西方心目中的启蒙和接触在中国眼里却是来犯。中国先是回避,后来干脆坚决抵制。18世纪末,英国第一位特使乔治middot;马嘎尔尼来到中国。他带来了工业革命初期的一些产品,还有乔治三世国王的信,信中建议和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在北京和伦敦互设大使馆。马嘎尔尼从广州到北京乘坐的中国船只打出的旗号是英吉利贡使。中方让马嘎尔尼带信给英国国王,解释说不准使节住在北京,因为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断难行。在皇帝看来,除了已有的受到严格管理的有限贸易之外,不需要扩大贸易,因为英国没有中国想要的东西: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hellip;hellip;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4拿破仑兵败后,随着英国的商业扩张紧锣密鼓地展开,英国又做了一次尝试,派第二位特使前往中国提出同样的要求。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海军力量,丝毫未能让中国改变不愿与它建立外交关系的主意。当英使阿美士德以礼服未运到为借口拒绝参加叩头大礼的时候,他带领的使团被赶出北京。中方明确表示对外交不感兴趣。皇帝在给英国摄政王5的信中,解释说统御天下的天朝无暇向每一个蛮夷来使教授正确的礼仪。皇家记录自会记下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但:

    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如称问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6这样的敕谕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未免妄自尊大,刚刚成功维持了欧洲的平衡,可称为欧洲最先进的海上、经济和工业强国的英国来说更是怒不可遏。但是,中国皇帝这道敕谕的口气符合几千年来关于他的世界地位的理念,许多邻国也至少不反对这种理念。

    可耻的是,西方国家最终和中国摊牌时,要求开放自由贸易的产品显而易见是最有害的产品。它们的工业进步带来了众多的成果,它们却偏偏要对中国出口鸦片,坚持要获得无限制对中国出口鸦片的权利。晚清的中国荒废了军事技术的发展,部分原因是它长期以来没有碰到对手,但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儒家的社会等级制中,军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1893年,西方军队已经兵临城下,清廷却还挪用军费去修复颐和园中华丽的石舫。

    1842年,中国猛然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不签署条约,同意西方的要求。但是,它仍然坚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对西方进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