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页 (第2/2页)
宗教更多是为了实际行动,不是把它们作为原则,也就是说把它们当作征服者的战略战术,而不是一个团结各方的秩序概念的必要因素。《政事论》劝告说,克制、仁慈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战略上都更有效。29视民如草芥的国王会失去民心,国内发生叛乱或国外敌人来犯的可能因此而增加。征服者若是悍然违反被征服人民的习俗或伤害他们的感情,就可能激起老百姓的反抗。 《政事论》详尽无遗地列举了成功所必需的因素,20世纪的著名政论家马克斯middot;韦伯因此得出结论说,它代表了真正激进的lsquo;马基雅维利哲学hellip;hellip;与其相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简直可以算得上温顺平和30。与马基雅维利不同的是,考底利耶并不怀念过去好时光的社会美德。他所接受的唯一美德标准是他对通往胜利之路的分析是否准确。他所描述的政策当时是否真的得到了实施呢?在考底利耶看来,如果真的哪一天实现了平衡,那也是自私的动机相互作用的暂时结果。考底利耶眼中的平衡并非如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后欧洲人的概念所倡导的,是外交政策的战略目标。《政事论》是实现征服的指南,不是建设国际秩序的指南。 无论印度有没有遵循《政事论》的建议,它的版图都在公元前3世纪达到了历史顶点。31万民敬仰的阿育王治下领土包括了今天印度的全境、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还有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土地。后来,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在秦始皇手中实现统一之时,印度却分裂成为互相竞争的几个王国。几个世纪后,印度恢复了统一。但当伊斯兰教在7世纪开始对欧洲和亚洲的帝国提出挑战时,印度再次陷入分裂。 将近1 000年间,有着肥沃的土壤、富庶的城市、辉煌灿烂的知识和技术成就的印度一直令外来征服者垂涎。外来的宗教也都想争取它的皈依。每个世纪,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和冒险者,包括突厥人、阿富汗人、安息人、蒙古人,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来到印度的大平原,建起了五花八门的众多土邦。南亚次大陆就这样通过持续至今的宗教、民族和战略利益的联系嫁接在了大中东地区上32。那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征服者之间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无法控制整个地区,也没能消灭南方印度王朝的力量。再后来,到16世纪,来自西北方、最善于治国的莫卧儿人统一了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存在于印度的多种多样的影响势力在莫卧儿帝国体现得淋漓尽致:信仰伊斯兰教,种族起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精英文化源自波斯,治下人民多数是印度人,不同地区的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