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0节 (第2/2页)
开南仪上京,在半路上听说了会试放榜,得知程卿中了会元的时候吧! 二房的人上京,是与一位调去外地的知州同行。 知州晓得她们是吏部侍郎的家眷,一路上都殷勤奉承。 那时候朱老夫人还很快活,几年前程知绪也是知州,如今转眼做了三品大员,知州都要奉承二房了,朱老夫人这两年被禁足在家的郁气一扫而空。 那位知州也是想讨好程知绪,就从其家眷下手。 偏偏对南仪程氏的情况一知半解,听说二房有子弟参加今年会试,知州大人就特别留心这方面的消息。 知州要去的地方不是京城,两家不过是同行一段路就要分开。 在分开以前,会试放榜了。 知州大人亲自上岸拜访做了学政的同年,一省学政肯定对这些讯息很敏感,这时代不是没有快速传递讯息的手段,只是信息传递的途径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从同年那里,知州打听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 程侍郎的儿子在会试榜上有名! 这还不算厉害的,真正厉害的是程侍郎的侄子。 事情都过去大半个月了,黄氏都还能想起知州大人当时夸张的语气。 “老夫人,您的两个孙子可太争气了,会试都已中第!特别是程卿,连中五元,是今科的会元,他肯定会做状元……连中六元这种事,从前可没有过!” 知州大人用极夸张的语气把程卿翻过来翻过去的夸奖,看他那样子,恨不得把程卿的姓剥了,冠上自家的姓,抢回去做自己儿子。 朱老夫人再三确认知州没有搞错后,当时就犯了病。 知州大人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只当自己好心办了坏事,让朱老夫人欢喜过了头,又见程三爷也开始对他冷淡,讪讪下了船与程家人分道扬镳。 就是从得知会试结果起,黄氏就没见婆母笑过。 后半截路上,婆母还几次找她确定,说那知州冒冒失失的肯定打听错了,黄氏都顺着婆母口风说。 可事实究竟如何,二房所有人都知道。 等到了通州码头,连码头的挑夫都在说‘六元及第’的程状元,朱老夫人紧绷着脸,仍不死心。 程知绪留在通州驿站的下人,顺利接到了二房一行人,第一件事就是向各位主子报喜,程珪少爷今科殿试是二甲第七名! 钟氏当场喜极而泣,朱老夫人却没为亲孙子高兴,追问下人程卿的殿试名次。 第337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更) 二房的下人们都知道朱老夫人不喜欢程卿一家。 下人支支吾吾说程卿少爷中了状元,朱老夫人摔下帘子,“胡说八道!” 还是不肯信呢。 钟氏紧紧闭着嘴什么都没说。 因为一旦与婆母说话,钟氏就会忍不住将积攒了大半个月的怒火倾泻而出——真是个惹人生厌的老婆子啊,眼睛里看不见亲儿子和亲孙子的成功,只会盯着别人看。 钟氏也没指望过儿子程珪能六元及第,考中二甲进士,钟氏已经非常高兴了。 朱老夫人的表现冲淡了钟氏的喜悦。 钟氏根本不想搭理拍婆母,从通州到京城,一路上只与妯娌黄氏说话。 为了不刺激婆母,钟氏还避开科考,只与妯娌说程珪的婚事。 两妯娌都忽略朱老夫人难看的表情,朱老夫人自然更是气不顺。 等二房的车马进了城门,朱老夫人忽然作妖,一定要绕道去长安左门。 传胪大典后,殿试的黄榜会在长安左门的宫墙上贴三天,今日还未到期限,仍然能在长安左门看见黄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谁说的话朱老夫人都不信,非得要亲眼看看。 钟氏恨不得一巴掌将朱老夫人拍死。 从南仪到京城,在路上折腾了那么久,钟氏只想早早见到儿子和丈夫。 黄氏小心翼翼看嫂子脸色,干笑着劝朱老夫人: “娘,您瞧大伙儿都风尘仆仆的,还是早点到住处安置吧,知道您想亲眼看见珪哥儿的名字在黄榜上,我们不如——” “你闭嘴!” 朱老夫人暴怒,“老身还没有卧床不起呢,你们一个两个的就开始忤逆不孝,速去长安左门!” 黄氏吃了一顿派头,也是委屈。 马车里的动静惊动了骑马的程三爷。 程知述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朱老夫人就说黄氏顶撞婆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