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_第2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0节 (第1/2页)

    孟怀谨看了看一直在与高首辅说话的程知绪。

    是这个原因?

    总感觉程卿还是没有完全说实话!

    第336章 :不相信,不接受(1更)

    恩荣宴让程卿疲惫中带着兴奋。

    比起每日苦读,她还是更适合这样的场合!

    恩荣宴后第二日,程卿等人再次进宫,这一次是谢恩,还要领取朝廷颁发的朝冠服带和进士宝钞。

    三月二十一日,程卿率众进士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

    承平十年这一科所有进士的姓名和名次都会按旧例,被刻在石碑上。

    再回国子监,程卿没什么异样。

    她本来就没把国子监的监生们当一回事,这里不过是她短暂停留的地方,若不是皇上下旨让她荫袭监生名额,程卿根本不会做国子监的监生。

    她更认可南仪书院是自己的“母校”。

    当然,程卿不会表现出来,国子监里的授课老师与王祭酒对她还是很好的。

    王祭酒将她看成是‘国子监之光’,看程卿的眼神非常慈爱。

    别的监生嫉妒也没法子,若有不服气,也学程卿考个‘六元及第’回来,祭酒大人同样会把人供起来——什么,你要说‘六元及第’是不可复制的?那考个探花总行嘛,董劲秋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连探花都考不到,那还是闭嘴好了,王祭酒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学渣身上。

    程卿看着自己的姓名被刻在石碑上。

    她在大魏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了呀。

    羁绊自然也越来越深。

    程卿眨眨眼睛,那怪老头怎还不上门找她,难道要等她下个月毒发再去铁匠铺请人?

    如果可以活着,谁愿意去死呢。

    何况程卿现在靠着‘六元及第’的名头,明显能活得很舒服滋润,她就更舍不得死了!

    得想个法子,激一激那个怪老头。

    ……

    在程卿领着众多进士拜谒孔庙时,二房的人拖家带口到了京城。

    程知绪升任三品吏部侍郎。

    程珪得中二甲进士。

    这一个个好消息令钟氏高兴极了。

    丈夫由地方官做了京官,以后官位变动也不过是在京城各衙门打转,再也不用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地方,一家人也总算可以团聚。

    当然,程知绪一升官,钟氏身上的诰命等级也能往上升一升,钟氏嫁入程家后恪守本分,生儿育女、孝顺公婆和打理家事,样样都做的不错,夫荣妻贵是钟氏应得的。

    钟氏更高兴的是儿子争气。

    女人出嫁前看父兄是否争气,出嫁后靠丈夫,年老后就靠儿子,钟氏还没有老,但像她这个年纪,的确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女身上。

    程珪就是她最争气的儿子。

    哪怕程知绪升任三品侍郎,都不及程珪考中二甲进士叫钟氏高兴。

    程知绪的成功,世人会归结到南仪程氏身上,会归结到朱老夫人教子有功,很少会提及钟氏这个妻子的功劳。

    但程珪就不同了,钟氏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喜怒忧乐牢牢牵动着钟氏的心,看见他受挫,钟氏忧心如焚,看见他成功,钟氏欢欣雀跃。

    “二爷在信里说给珪哥找了一门好亲。”

    钟氏已经看见了京城高高的城墙。

    一路从南仪到京城,哪怕是大户之家的女眷,都无法时刻保持着光鲜亮丽。

    再说了,出远门在外,还绫罗绸缎在身,满头珠翠,那简直在告诉匪徒快来抢自己嘛。

    风尘仆仆都拦不住钟氏的好心情,还未进城,她的一颗心已经快活的不得了。

    黄氏自然是说着好话奉承妯娌。

    一家人离开南仪到京城,以后都要靠着程知绪过日子,黄氏又不傻,干嘛要和嫂子唱反调。

    反正说好话不要本钱,也不会掉块rou。

    而且黄氏是真羡慕嫂子钟氏,人家丈夫、儿子都争气,命也太好了!

    钟氏和黄氏做了多年妯娌,以前黄氏还会和钟氏别苗头,这两年程知绪升官速度快,黄氏已经彻底改变了态度。黄氏也愿意侄儿能娶个高门大户家的小姐,姻亲之间相互走动,将来黄氏的儿女说亲娶媳也有更多资源。

    两妯娌其乐融融,都在说着程珪的那门‘好亲’。

    反倒是朱老夫人,一路都闷闷不乐。

    婆母的情绪是从什么时候低落的呢?

    哦,好像是她们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