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0节 (第2/3页)
离开才两天,在往西去的丝绸商路上,三大商队的货物全被抢了。总价值逾五万两货物。 是留存的鞑子部看燕安地兵力空虚,所以趁火打劫了。 燕安原本防卫线就长,此刻人手不足,自是漏洞百出。所以那些灵活机动的鞑子骑兵几乎一打一个准。三次打劫,鞑子部出动的兵力皆不超两千人。 半天后,又有奏报,还是燕安来的。 鞑子们见燕安军反应迟缓,兵力不足,直接蹲守几条商路,做了拦截障碍,或抢或勒索。燕安组织了两次围剿,虽小有成效,但只有一次将鞑子打溃败,另一次则由于兵力人数和实力的弱势,付出了五百性命牺牲的代价。 信是燕安王之伯亲手所书,老头洋洋洒洒数千字,直接将先帝和太祖太宗全都搬了出来,言辞里边透着不满,警告皇帝鞑子秉性便是得寸进尺,此刻燕安兵力不足以拦截他们,别说商路守不住,就连燕安土地也很难防守。 他言辞诚恳,强调了商路的重要,是数以千万计大周子民的生存来源。一旦失守,不但容易激起民愤,就连大周也可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状况。 他请皇帝允许,调回燕安精兵两万人,保家卫土…… 朝堂又吵起来了。 有人觉得燕安兵确实不该全部用作支援,也有人觉得能滋扰燕安的只是鞑子残军不足为惧,燕安说不定是故意夸大其词想要保存实力…… 虞博鸿在朝上,一字看法未表,只暗暗观察皇帝。 他也想知道,皇帝究竟是怎么想。 “燕安王主力大军已经行至半路,算时间,先发的兵力应该也快到地方了。这个时候回头,时间全耗在半路了。” 皇帝在看着众臣七嘴八舌了一阵后盘弄着手中念珠幽幽开口。 “行军打仗,最忌什么?军心不稳!燕安王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孤注一掷,此刻这消息若胡乱传出去,岂不惹人胡思乱想?再调回精兵两万,燕安王定心忧燕安。人在辽江心在燕安,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败了。 朕以为,鞑子或原本打的便是这样的主意。故意sao扰燕安,说不定也是为了逼迫燕安撤出兵力以缓解辽江压力……” 皇帝说的有道理,立马有官员出来应声附和。 “皇上所言极是。此刻辽江战事吃紧,万不可冒半点风险。燕安虽说兵力不足,但鞑子在燕安附近应该也留不下多少人!” 这一句,正是皇帝想要的。 大家都会算账。 鞑子将主力军全都放在了辽江,并已攻占不少土地。他们九成以上的兵力都在辽江,那么在燕安附近留存的基本也就是些乌合之众。辽江到燕安西边商路,距离太远,他们兵力不可能随时抽调,相互照应。所以燕安兵力虽看着空虚,但不会有大危险。 即便没有回撤,燕安也是为了大局,忍一忍,熬一熬的事。 但是,鞑子此刻能去燕安占便宜,大周何尝不能去找鞑子算账?或去燕安……走一遭? 不少朝臣也是同样想法。与其让燕安军回撤一部分,不如朝廷出兵去燕安,帮着收复失地,痛打鞑子。 “前一阵不有人一直抱怨朝廷不出力,逼迫燕安出兵吗?刚好可以消除此谣言。也可以让燕安兵知道,朝廷与他们同仇敌忾。” “朝廷一贯不被鞑子放在眼中,不如好好教训他们,以振朝廷雄风。” “朝廷在燕安地的威信不足,这次帮忙驱鞑,刚好可以收割一波威望。” “……” 很多朝臣都参与到了其中,觉得这是良机,万不可失。 虞博鸿则依旧在偷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