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节 (第4/4页)
第二天,不用人叫,文岚自己便背着小竹筐,厚着脸皮,跟着隔壁几位爷爷奶奶们四处采摘柳芽和野菜。 待晚上哥哥jiejie回来看到那一筐柳芽,忍不住笑出声来。 文榕口快,直接拿手指刮脸羞她:“你这是沾了谁的光,把人家的柳树都摘秃了呀?你这柳芽倒不值钱,可配菜的豆腐可贵着呢。” 文岚白眼一翻,小鼻子一皱:“得了,爱吃不吃,反正我喜欢吃。你要是不想吃,就正好可以省了你那一份!” “别啊,我可不是那个意思。”文榕可不敢得罪家里的心尖尖,连忙求饶,“好meimei,这是我路上给你摘回来的,你瞧,多正的红色,这蔷薇花型漂亮,还带着一股甜甜的香气,插在你床头正好。” 文岚回头一看,果然一束红蔷薇定在眼前,配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看着就开心。 “哼,我大人有大量,这次就原谅你啦。”说完,文岚就接过花束,轻轻一嗅,便喜滋滋地扯着jiejie进屋装扮去了。 雪白的墙壁,暗绿的竹制桌椅,古朴的黝黑陶瓷,配上一束火辣辣的红蔷薇,美得像一副中世纪的油画。 ☆、再递密信 最近这段时间,文岚除了跟着老人们在山野田间四处奔走外,也不时借如意门外出寻觅食材。 可惜,人小体弱,几次行走在荒岛野外,收获寥寥无几。 一次偶尔的机会,如意门的开口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小村庄里打开。一抬头,看见黄土墙壁上熟悉的方块字,文岚心中暗自大喜,虽然不知道自己具体身在何方,但文字相同便容易沟通。不料,在村庄里面走了一圈之后,发现满村的人暮气沉沉,很多人的手脚明显浮肿,按下去后良久都浮不起来。这,明显是严重缺乏营养,得了传说中的浮肿病。 稍微一打听,才知道从去年11月进入冬歇后,全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下调粮食定额标准,没有一个人例外。后来,以人定量,公社领导把口粮一压再压,平均每个人一个月只有15斤口粮。12岁以下孩童的口粮也相应减少,2岁以下幼儿口粮减到每月3斤,3到5岁的小孩每月口粮9斤,6至7岁的小孩每月口粮11斤,8到11岁的小孩每月口粮16斤。 饿得实在没有办法,许多人家把本来应当成燃料的树叶,掺进从公社食堂领回来的红薯或者稀饭糊糊里面一起吃。地里的红薯根、红薯蔓,晒干的红薯叶,村里村外的榆树皮,全部被人拿来当粮食吃。 为了减轻饥荒,为了尽量填饱社员的肚子,社长、生产队长带着数百名社员冒着严寒在黄河滩上挖野草根充饥。 寒风萧萧之下,人们脱得只剩简薄的衣服,赤脚在黄河泥潭里面,挖着藏在淤泥里面的草根。不到十来分钟,就算是再强壮的汉子也被北风吹得鼻涕横流站都站不稳。更别提,这群本就是饥肠辘辘,许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村民。即便有社长、生产队带头下水,也压不住汹涌而至的怨气。 人们的不满情绪渐渐堆积,满肚子牢sao。各种各样的顺口溜满天飞,尤其是针对那几个借着浮夸风升官的干部更是编了很多特别的顺口溜。例如,几岁小孩子都挂在嘴边的“王书记,想升官,打一石,报两石,把社员饿得怪叫唤。”除此之外,那首“队长见队长,穿得皮大裳;保管见保管,都是肥大脸。”也是广为流传。 文岚在村里走了一圈,种种情况,触目惊心,让人不敢置信。 文岚回到房间后,拥被而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书上见得惨剧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的儿童哭着喊饿更触动人心。 晚上,文岚再次打开了定位门,把一堆科技书刊放进了首长办公室,同时照旧附上文岚亲笔书信一封。 在信中,文岚着重描绘了关于农村饥荒和部分基层干部的恶劣行径。提醒主政者们需要及时关注社会矛盾爆发点,及早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人治的弊端与好处,一样明显。可惜,遇到怎么样的基础干部完全由不得当时的人们。 其次,文岚特意提醒主政者需要完善财物和监管制度,同时不要将改变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 因为,在文岚的记忆后,未来几年,本应是着重建立完善的财物制度、同时清理管理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的政府管理工作,可惜中途变调,逐渐演变成政治斗争。 尤其是随着刘首长及其夫人将管理工作政治化,用工作队干部代替基础组织,将斗争对象转向“富富反右坏”,发明类似“坐飞机”、“阴阳头”之类侮辱性质很重的私刑。 四清运动偏离原意,逐渐转成阶级斗争,导致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处理,甚至恶意打击。 再者,大灾大难必然带来新的人口问题。粮食紧缺,必然导致家庭资源不足。为了保障基本的生存,人们会对资源分配自然有所倾斜。而这时候,女性往往自愿或者不自愿地成为牺牲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