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节 (第4/6页)
亭立刻就明白了:“你是说,直接用魔法影响乍得上空的空间,减少直接照射量?” 伊凡点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这对于意识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巨型的照明术,按照目前的人数,真正动工做起来,最多也就一两年,如果集合全人类之力,几天时间就够了,一旦这个计划最终能够完善,我们甚至可以控制在地球上任意一处的日升日落,” …… 伊凡回到蒙戈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了大半,因为空间站有事,所以李立天先回去了,而封敬亭则对伊凡的建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估计正去找安娜去计算“工程量。” 按照封敬亭的说法,这种程度的“空间工程”如果能够顺利完成,那不论是对于卡梅尔,还是对于人类文明,其意义都是非同小可的,在未来,不考虑其他位面,人类的发展一般会往两个方向发展——往上,就是太空,宇宙,星球轨道,卡梅尔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尝试,早在三年前,由卡梅尔设计,欧美、z苏等国代为生产的,一艘代号为“风筝1型”的试验型独立空间站,已经顺利“发射”,在同步轨道上进行预期实验。 与其他空间站不同的一点是,“风筝1型”是一种纯粹独立存在的飞行器,也就是早设计要求上要达到自己自足,就像科学家曾经在地球上搞过的生态圈一样,遗憾的是,风筝一型的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仅仅一个月不到,在不依靠常规化学手段的前提下,空间站的空气终于恶化到人无法呼吸的程度,带过去的一些植物无法实现预计“回收二氧化脱,制造氧气”的功能,宇航员的食物也无法通过循环系统保证,风筝依靠最终还是被改建成和平号这样的太空实验室,和卡梅尔空间站一样,需要不断依赖来自地球的支持。 风筝一型的失败并不让人感到失望,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按照地球当前的科技水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几乎可以这么说,只要人类能够解决不靠外物,用微型生态圈实现生存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人类终于可以在物质层面上,有和整个世界独立的资本和勇气,也是人类“生存水平”真正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除了外面的广阔世界,人类骑士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可供选择,这也是一直以来,长期为所有人忽视的方向——地下,或者说,星球内部。 严格来说,星球内部适宜生存的空间并不算多,就拿直径上万公里的地球来说,因为温度过高,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区域都是一片炼狱,人类能够栖身的地方,也不过区区地壳曾,数千米范围之内。 然而,比起太空环境,星球内部有许多优点,都是太空永远无法比拟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地下建立城市,对技术的要求远远低于太空,特别是在地球建造,地下城市唯一需要解决的,就只有能源问题,而不必担心宇宙辐射,材料匮乏,生态平衡等等,因为地下城市就和卡梅尔位面一样,许多东西都可以从星球本身寻求支撑,相比起人类自己制造的微型生态,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食物,空气,材料,几乎人类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很方便在星期上获得,即使把地球换成月球也一样,最起码,从生存角度来说,地下世界是可以长期夸张的,而一艘太空中飞船,即使做的再大,在空间上也没有发展的余地,在超密集型农业,也就是只存在科幻中的“粮食工厂”还未真正发展出来之前,空间永远是制约太空技术发展的最大因素。 起码,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在太空中种粮食,还是显得有一些天方夜谭,因为人类目前能掌握的能量密度并不算高,即使是核能发电,也不可能用核能强行制造人造光,进行封闭性的农业种植,而魔法发电在星球本土搞还可以,搬到太空,对魔法的消耗,以及技术要求实在是太高,根本没有推广价值,如果考虑到下一步还要让飞船动起来,那就更不可能了。 造出真正的宇宙飞船,哪怕只是恒星系内部的飞船,正是封敬亭长久以来最大的愿望所在,这从他对空间站设计的执着,大概也能看出一二,但梦谁都会做,真正要实现起来,中间需要克服数不清的技术障碍,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也就相当于古时候原始人造独木舟差不多,也就能在近海游个泳,划拉几下,或者往海里扔点漂流瓶,真要靠独木舟下海,一个大浪就能将他们全都打翻入水。 伊凡“空间工程”的建议给了封敬亭很大的启发,在他原来的思路中,魔法这种东西就像一个小型作弊器,尽管他来卡梅尔已经四五年,可是潜意识当中,总是把魔法当成“锦上添花”的东西,能有用,起到帮助最好,就像魔法发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