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综+剑三]武安天下_分节阅读_177 (第1/3页)
范雎本就不指望其他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继续说道:“从秦国的角度来看,廉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至少他是我们前进的巨大阻力,可对于赵王来说,廉颇打了两年不分胜负,且一直都是在高筑营寨的防守,基本上少有主动进攻的时候,这就是廉颇的懦弱,与为此战做了充足准备的秦国不同,赵国仓促应战,各方面的资源都没有充足的准备,消耗了两年国内应该也比较紧张了,之所以现在廉颇还要堵着秦军,只是因为廉颇看出了一点,赵国的压力大,秦国的压力只会更大。” 赵国确实是仓促应战,但长平距离赵国不算远呀,比起后勤线来,赵国比秦国好得多,更何况之前秦国还和韩国打了一仗,然后马不停蹄的就又和赵国耗上了,显然秦国就算准备的再充分也没用。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长平之战无论是对于赵国还是秦国来说都是一场意外,秦国想要占据韩国的上党,但是秦国没想到韩国居然在眼见着上党保不住的时候把上党送给了赵国,更没有想到赵国就那么接受了。 赵国呢?赵王一时贪心接受了韩国送来的上党,可惜他空有野心没有智商,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接受了上党之后秦国会有什么反应,等秦国真的转脸就来打他了,赵王懵逼了,这种时候上党简直就像是噎在赵国的喉咙口一样,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赵国没办法,只能仓促的打这一仗,可赵王不仅仅是在硬件上没做好准备,他在心理上也没做好准备。 这一仗打了两年,昭襄王已经在考虑是撤兵还是干脆加把劲把战争扩大化,直接与赵国决战,打一场两国的生死之战了,虽然昭襄王还没下定决心,但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思,否则苏云卿的几句话不可能让他轻易的动摇。 赵王呢?只看着赵王对廉颇两年毫无进展的战争形势不断的发牢sao表达不满就知道了,赵王只觉得这是两国之间的上党之争,打赢了上党归他们,打输了大不了就把本来就不属于赵国的上党再丢回给秦国而已,他丝毫没有想过战争扩大以及深入的可能。 “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机会。” 战争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决策者的心态与行动不同,此时昭襄王还能沉得住气,可赵王已经对廉颇十分不满了。 毕竟如果秦国来的人是白起那种等级的,廉颇打上两年似乎还情有可原,怎么说白起简直就是秦国活着的战神嘛,大部分国家一听白起的名字就怂了一半,可如今秦国的主将并不是白起,而是两个不算很出名的人,这样的人廉颇还耗了两年,赵王显然是不满的。 赵王根本就不能理解廉颇的想法,廉颇知道秦国的软肋在哪里,他很清楚,不需要主动进攻,只要继续和秦国耗下去,秦国早晚会撑不住退兵的,可一旦轻敌贸然进攻,那么就很容易露出破绽,且进攻不比防守,消耗总是要大一点的,廉颇并不想在这方面浪费太多,在廉颇看来,赵国只要不输那就已经是赢了。 然并卵,赵王根本不管那么多,赵王能看见的就是国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廉颇毫无进展,两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甚至廉颇连主动出击都不敢,未免太过窝囊。 此时的赵国是不输给秦国的强大国家,赵军的战斗力更是能与秦军不分高下的,因此赵王的信心很足,他觉得大家的实力差距不大,但廉颇却连打都不敢打,这不是懦弱胆小又是什么? 范雎所说的机会正是赵王对廉颇的不理解以及双方两年多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因此范雎的意思不是让昭襄王命令赵国换将,而是让赵王主动换将。 之后范雎详细的解释了他的计划,不得不说,范雎的计划还是很靠谱的,至少如果目标是坑货赵王的话,这计划的可行性非常高。 ……虽然技术含量并不怎么高。 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