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节 (第4/4页)
占占光,饱饱眼福呢?” 德妃亲声抱怨,旁边宜妃等几个,大多有同感。 然而只有仁宪皇太后本人,此刻正紧紧地盯着面前那幅不断变幻的幕布,一声不吭,早已是看得痴了。 殿中的蒙古乐师早已奏起了长调,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有歌者唱起长调,声调起伏,高时如登苍穹,低时如下瀚海,宽广处则如于大地般无边无际。 康熙等人都是去过蒙古草原,见过那样宽广的天地,听见乐师的演奏、歌者的演唱,自然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那里的景致。 而众人之中,唯一生于斯、长于斯,并对故乡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太后她老人家,望着眼前幕布上出现的科尔沁景致,情难自已,流下泪水。 这幕布上所现的,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草原、骏马、蒙古包,可最神奇的地方,乃是这幕布上的图景,竟然在变化、在动……初看时是草原刚刚泛青,蓓蕾初绽的时候,转眼已经是草长莺飞、鲜花遍地;骏马在飞奔,远处几名看不清面目的小小人像,竟也不断地在移动位置,似乎在各忙各的,男人在放牧,女人在忙着做酥油茶……配合着那悠长的蒙古长调,几乎是一幅草原生活的天然图卷。 这景象勾起了太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她十二岁之前都在科尔沁生活,幼年时的草原生活更是在她一生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曾亲奉太后巡幸塞外,让太后在阔别故乡四十余年之后再次回归故土。在那之后,太后便终身未履科尔沁的土地。 此刻戴着老花镜的太后见到眼前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图景,一时心有感触,泪水便止不住地顺着两侧面颊滚落下来。康熙此刻就坐在太后身边,见到了幕布上不断变幻的图景,明白太后为何伤感,在亲自给太后递过帕子的同时,心里不免也暗暗胤禄与石咏:好好的,老人家万寿,折腾些花团锦簇的不好么?为何非要搞这些触动情肠的,徒惹太后感伤? 待到那长调将将奏至末尾,歌者唱出尾音,慢慢收声。而这幕布上的图景也渐渐地淡去,幕布正中出现一个“寿”字,越来越大,并渐渐定格。 康熙沉着脸,旁人见皇帝这副模样,便也不敢露出笑模样出来。慈宁宫里一时安静下来,里里外外一片沉寂。 不少人心里都冒出个念头:莫不是……十六阿哥要倒霉吧! 却见太后轻轻吁了一口气,顺手放下了一直架着的老花镜,接了康熙递过来的帕子拭了泪,开口用蒙语说道:“长生天真是仁慈,哀家如今年过七旬,牙齿都松动了,竟依旧有幸能看见科尔沁……” 听到这里,康熙忍不住唏嘘:他比谁都知道太后思念故土,甚至每年太后的万寿贺礼之中,都有好些是科尔沁送来的特产土仪。 可是谁也没想到,世上竟有这种法子,竟然能将科尔沁的景象,也搬到太后的眼前,一慰太后的思乡之情。 “皇上费心了,命人这样的搬运之法,将科尔沁的景象搬到这样小小一具车驾上,这法术一定很麻烦吧!不打紧,今日哀家看过一回,已经心满意足,不敢再奢望更多……” 康熙闻言怔了一怔,连忙急命十六阿哥上前。 在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太后所说的蒙语,宜妃好些,德妃只能听个大概,她听见皇上急传十六阿哥,忍不住又起了幸灾乐祸之心,心想: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十六阿哥这次大包大揽,要在皇父面前强出头,如今还不是徒惹太后多出一份伤心,又凭空惹恼了康熙? 十六阿哥对石咏所做的这一段“科尔沁风光”的动画心里有底,并不见惊惶,听见皇父召唤,赶紧上前奏对。只听康熙问他,这段科尔沁的景致是不是只能看一遍。十六阿哥立即也用蒙语回答:“回皇上的话,并非如此,太后想要看多少遍,都是可以的,只要吩咐cao作的人一声就成。” 太后听说这个,面上立即浮现笑容。康熙自然也愿意凑趣,当即让胤禄演示,所有人将这科尔沁的美景再看上一遍。 只听那具车架上响起轮轴呼呼转动的声音,造办处的工匠扶着一个手柄,将所有的幕布画幅一幅一幅地再卷回去。全部卷毕之后,十六阿哥便命人将这套“动画”依样画葫芦,重新“放映”了一遍。只不过他长了个心眼儿,私下里命那几名蒙古的乐师和歌者换了一支曲子,重新唱过。这下子,景象依旧但是配乐不同,旁人看着,就如同一套新的景致似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