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王朝(出书版)_第3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节 (第6/7页)

护府;在火州置交钞提举司。十八年綦公直进驻别失八里,刘恩进兵斡端,元朝在西北的兵力增至十多万。以宗王阿只吉节制。又从阿只吉之请,自太和岭至别失八里置新站三十,以利于军情的传达和物资转运、供应。刘恩在斡端先败海都将领玉论亦撒所率万人,海都遣八把率众三万赴援。刘恩以寡不敌众撒军。

    十九年(1282),海都得知元军已平定昔里吉之乱,乃遣那木罕等回,一方面谋求和解,一方面继续进兵斡端等地。

    二十二年(1285),都哇率兵十二万围火州。声言:“阿只吉、奥鲁只诸王以三十万之众,犹不能抗我而自溃,尔敢以孤城当吾锋乎?”高昌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率众固守。叛军围城半年之久,城中粮将尽,都哇所部也师老兵疲。于是都哇射书入城,要求亦都护纳女讲和。他说:“我亦太祖皇帝诸孙,何以不附我?且尔祖尝尚公主矣。尔能以女与我,我则休兵;不然则急攻尔。”亦都护不得已忍痛将爱女送给都哇,叛军解围去。亦都护还镇火州,驻于哈密力之地9。

    二十三年,海都再次发动攻势,綦公直率军迎击于马纳思河(今玛纳斯河),追击浸远,援军不继。海都设伏于洪水山(今新疆呼图壁县西南),元军中计,公直与别失八里屯田军总管、怀远大将军李进被俘,公直第五子瑷战死。李进从叛军行至掺八里(即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遁还至和州(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收散卒三百人,且战且行,还至京师。海都乘胜再至火州,进攻哈密力,亦都护大战,力尽而死。同年,忽必烈以伯颜代阿只吉总兵,以皇孙铁穆耳抚军,在别失八里置元帅府,遣侍卫新附军屯田戍守。

    西北藩王和李璮的叛乱,使忽必烈痛感地方势力的发展对中央政权威胁之甚。于是,他在平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东道诸王的控制。这就又促成了东道诸王的叛乱。

    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月,翰惕赤斤的后裔乃颜首先发动叛乱,并与海都早有往还。海都拟率军前来会合,形势顿趋严峻。忽必烈仍以伯颜驻守和林,割断海都与乃颜的联系,阻止海都东来,自己则率军亲征乃颜。

    他遣博罗欢总探马赤军,调集忙兀、兀鲁、扎剌亦儿、弘吉刺、亦乞烈恩五投下部众先行。以玉昔帖木儿、李庭分统汉军扈从北征。

    海都、都哇利用东道诸王叛乱的有利时机,也加紧了军事进犯。二十五年(1288),海都犯边,元派驸马昌吉,诸王也只列(也只里),察乞、合丹两千户,皆发兵从诸王出伯(术伯)北征。

    二十六年(1289),晋王甘麻剌、大将土土哈与海都军战于杭海岭。“敌先据险,诸军失利”,甘麻刺陷入重围。“土土哈以其军直前鏖战,翼晋王以出。”海都乘胜北上,再次占领和林。和林为漠北重镇,屯粮所在,掌钱谷出纳的和林宣慰使怯伯、同知乃蛮带、副使八黑铁儿投叛,元朝政府军有遭到东西叛军联合围攻的危险,形势更加危急,七十四岁的老皇帝忽必烈再次亲征。他调集安童、伯颜、玉昔帖木儿、李庭等各路蒙古、汉军扈从。七月,忽必烈出师,海都闻讯远遁。元军收复和林,仍以伯颜居守。

    二十九年(1292)秋,海都指使明理铁木儿犯边,伯颜奉命往讨。两军相遇于阿撒忽秃岭,“矢下如雨,众军莫敢登。伯颜令之曰:‘汝寒君衣之,汝饥君食之,正欲效力于此时尔。于此不勉,将何以报!’麾诸军进,后者斩,伯颜先登陷阵,诸军望风争奋,大破之。”时明理帖木儿败走,伯颜以轻骑追击,斩首二千余级,俘其众以归。

    伯颜久在军旅,历经战阵,知己知彼,恩威并济,有丰富的指挥经验。他对海都等叛军,采取固守防御为主,征进与招抚兼施的策略。战术上以逸待劳,不轻易出击。使叛军在数次出击,长途行军中消耗有生力量,然后一举平定。当时,海都在多次sao扰边境,长途奔袭之后,其势已如强弩之末,力量消耗殆尽,平叛的胜利指日可待。但军中将领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图,朝中又有人以“因仍保守”弹劾他,忽必烈本人也急于取得平叛的胜利。于是,至元二十九年,朝廷决定以玉昔帖木儿代伯颜。玉昔帖木儿前来接仁之际,恰值海都再次犯边。伯颜欲为朝廷除此大患,遂对玉昔帖木儿说:“公姑止,待我翦此寇而来,未晚也。”伯颜领兵出战,“与海都兵交,且战且退,凡七日,诸将以为怯,愤曰:‘果惧战,何不授军于大夫!’伯颜曰:‘海都悬军涉吾地,邀之则遁,诱其深入,一战可擒也。诸军必欲速战,若失海都,谁任其咎?’诸将曰:‘请任之。’即还军击败之,海都果脱去。”这次失机,又使海都得以自立数年。

    玉昔帖木儿代伯颜后,元军展开了大规模攻势。当年秋,土土哈略地金山,获海都属户三千余,迁至和林。又向吉利吉思进兵。次年(至元三十年,1293)“师次谦河,冰行数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