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节 (第3/4页)
想起来,走之前答应李墨轩,要在那天去李伯母坟头祭拜。这事可不能失信于人,不单单香烛,瓜果糕饼,水酒,都要准备着。 用过早膳,青璃主仆四人登上马车,到达村上只用两刻多钟,记得原来爹写信说过,给族里捐了点银子,族里组织修路,现在乡亲们到镇上不用走小路,夜晚也不用在荒郊野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走,夏日里还担心有蛇,回去的路被拓宽,有很长一段都是青石板路,不但方便莫家村,相邻几个村里跟着受益,后来都是自发上来帮忙,谁也没提工钱的事。 刚进莫家村口,还是一个小杂货铺,青璃还记得,以前在他家用一个铜板买粘牙的麦芽糖吃,越往里面走越宽敞,当年很多人家吃不饱穿不暖,住黄泥房,茅草屋,这几年也跟着发家致富,盖上了砖瓦房,村里大不一样。 正是农忙之际,村里人家里几乎不留人,都在田间挥汗如雨,路过祠堂旁边一所宅院,隐隐还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这也是爹莫如湖提议,族长组织办的村里的族学。 “璃丫头,你回来了是不是?” “当年丑丫也是女大十八变了,美得和天上的仙女一样!” 一路上,青璃探着脑袋,让马车缓缓慢行,和村里人打招呼,有很多人放下之手中的活计,相当热情,最后围拢上一批人,青璃的只好让车夫停车。 虽是早晨,太阳火辣辣地,男人们卷着裤腿,妇人还好点,穿着破旧的衣裤,手里都是泥巴,用袖子抹了一把汗,红彤彤的面庞带着笑意。 “璃丫头,上俺们家坐坐吧,俺们家以前那泥屋,早就推倒了,现在是青砖瓦房哩!” 一个中年汉子面带骄傲,以前家里穷,时不时还要借粮度日,多亏莫秀才啊,自己致富还不忘记族人,他跟着干了几年,赚了百两银子,家里的娃念上书,族人不收银子,还能拿到鸡蛋做补贴,族里以往在外做工的汉子们都回了家,努力种田,闲暇时间养猪养鸡鸭养鱼,做豆腐皮,等着统一回收。 “嘿,莫大壮,谁家不是砖瓦房啊,让璃丫头上我们家去,她婶子给她做烧鸡吃!” 众人跟着哄笑,家里的日子红火着呢,曾经莫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土地薄,族里也没银子,族学都没有,条件稍微过的去的人家想让小子识字,找不到先生,到了成亲年龄的男子,也讨不到媳妇儿。当然,现在大不一样,镇上水灵的姑娘都想嫁到村里,莫家出来举人,将来考中进士做官,还不得帮衬族里,而且还有一个四品将军,镇上的人一提莫家村,没有不知道的。 青璃看着乡亲们的笑脸,觉得格外质朴,那是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她笑眯眯地和大家招手,只道已经几年没有回家,等有时间请大家一起聚聚,办个席面,众人都说好,盘算着办席面,家里出点什么。 等人群散去,马车一路向前,很快就到了青璃家,有村里小娃闻风而动,跑到家里给崔奶奶送信,她笑眯眯站在门口迎接,见到青璃下车之后,马上认出了她,“我们家的四小姐,长的真俊!” “崔奶奶,我回来了!” 青璃快步走进了院子,前院很大,养了几只鸡鸭,和四年前一模一样,在大树底下,有一个小石墩子,那也是曾经她埋下财宝的地方,屋门前有一条用河中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是她和小弟子喜在河边捡的石头。 屋后是一片菜地,很多蔬菜已经结了果,家里不算大,她走了一圈,顺着院墙看了看刘小花家,她家的屋子托给自家打理,一直没人住,院子却种了一块菜地,应该是自家的。 她的内室没有多大的变化,麦芽只做了简单的整理,梳妆台变了模样,崔奶奶说这是山子哥自己在山上砍的木头,做成的样式,一共有好几层的抽屉,上面镶嵌了铜镜,漆油雕花。 “小姐,您屋子比较空,但是奴婢只换了丝被和纱帐,别的都没动。” 麦芽从马车上取下青璃的专用茶具,摆放到桌上,麦冬默不作声地摆首饰匣子,于嬷嬷见就自己一个人闲着,摸了摸鼻子,开始整理衣物,一切井然有序。 崔奶奶身子还好,原来弯曲的背挺直了不少,说话也比以往爽朗,这么多年过日子舒心,时常带笑,主家想让孙子东娃跟着小少爷子喜一起去凤阳读书,不过东娃还是拒绝了,家里没人,他要陪着自己这个老婆子,平日早上也帮着喂鸡鸭,孝顺懂事,还学会种菜抓虫,学问一直做的好,总得先生夸奖。 崔奶奶说,家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