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小娘子_第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节 (第3/5页)

气得胀鼓鼓的,一路上都没有给宋芸娘一个好脸色。回到张家堡后,他更是连宋思年和荀哥儿都怨上了。许安文回家十多天,居然从未进过宋家的门,路上碰到了宋芸娘,也是仰着鼻子冷哼一声,令芸娘又好气又好笑,又忍不住怅然。

    张家堡经过了近一个月的修复,已经渐渐恢复了原样。许家倒塌的厢房和宋家倒下的杂物间、厨房也早已翻修一新。当时,萧靖北带领着他手下十几个弟兄,没用几天功夫,不但修好了倒塌的房屋,还顺便将其他的房屋也翻修了一下,屋顶上加固了瓦片,窗子也重新翻新,墙壁更是刷得亮堂堂。让在破房子里住了好几年的宋思年感慨不已:看来家里多了个壮年男子,就是不一样啊!

    王远将张家堡立功的将士们名单通过靖边城层层报上去后,现在已经有了回音。张家堡以几百人的军队、数千人的军户,死死抵挡住了彪悍凶猛的阿鲁克的军队,让整个宣府城、整个边境乃至朝廷都为之震惊。

    为了表彰张家堡的将士们,朝廷拨了大量的银两和奖励物资,大多数立功将士都官升一级,立功特别突出的,还连升二级甚至是三级。

    王远由正五品升为正四品,具体任职还未下来。刘青山和严炳都由从五品的副千户升为正五品的正千户,蒋云龙升了副千户,郑仲宁升了百户,其他人等也各自有了不同的升职。

    按照萧靖北的功劳,理应连升三级,最少也是个百户。不过,百户以上的官员要报到兵部批准,王远等官员考虑到他出身于犯了谋反之罪的长公主府,担心将他作为百户报送上去,上面说不定会压下他不批,万一连同张家堡其他升职人员一同不批,反而是将好事做成了坏事。

    因此,萧靖北仍是总旗。不过,王远为了补偿萧靖北,给了他许多的银两和物资奖励,特别是房屋。王远在张家堡的富民区——上西村为萧靖北一家安排了一个宽敞、牢固、还比较新的小院。

    萧靖北本舍不得搬离宋家,毕竟住在这里,可以日日看到宋芸娘。可是李氏心中记挂着准备萧靖北的婚房,住房一分下来,就忙不迭地收拾行李,带着王姨娘和钰哥儿搬了过去。

    萧靖娴本有些犹豫,当她看到新分的小院比许家小院更加宽敞整洁、高大坚固,便也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张氏,借口照顾母亲和帮忙准备哥哥的婚事,也一同搬了过去。

    张家堡的房屋本来十分紧张,再加上原来堡外的房屋已经在鞑子围城时被他们拆了填壕沟,原来住在堡外的军户和流民都只能住在堡内,使得房屋更加紧张。

    但是,张家堡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惨重,死了大约有五六百人。王远和几个官员商量了一下,便按照军堡的惯例,将这些孤男寡女重新进行婚配。死了丈夫的嫁给死了老婆的,两家合为一家,一些房屋便空了出来。

    张家堡毕竟是军堡,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在战争和生死面前,情感和礼数总归比不上生存和繁衍子孙来得重要。这些强配在一起的孤男寡女虽然开始有些不习惯和不愿意,时间长了,也是一样的关起门过起了小日子。

    富民区的上西村更是有不少空房。当初一些富户离开张家堡时,王远已经放话不再让他们回来。他们的房屋本是军堡的财产,便任由王远安排处置。因此,萧靖北一家分到了一间宽敞的小院,更让宋芸娘欣喜的是,这家小院还和郑仲宁家十分的近。

    张大虎、白玉宁和刘仲卿等人也在张家堡内分配了房屋,不过他们没有萧靖北那么幸运地分到了上西村的宽敞小院,而是分在了拥挤破烂一些的下东村。

    白玉宁终于可以不用和张大虎共挤一间小院,而是单独拥有了自己的住宅。不过,张家堡在分配他住房的同时,也随房屋附赠了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确切的说,是白玉宁“嫁”给了一个有房有子、只是丈夫在守城之战中牺牲的寡妇。

    白玉宁的妻子吴氏本是一个王姓小旗的妻子,二十五六岁,因生育了二子,又长期在田间地头耕作、cao持家务,便有些显老,看上去有三十多岁。白玉宁本是贪念美色之人,哪里看得上这样既无姿色、又有拖累的妇人。可是拒绝是不可能的,要么重新选择。只是其他可供婚配的妇人要么年岁更老,要么容貌更丑,倒只有这吴氏稍微看得入眼一点。

    吴氏的两个儿子,大的已有十岁,再过五六年即可继承他亡父的军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