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6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节 (第6/8页)

极为精准。云长心中知晓敌军绝不会如此易与,可以眼下战局他也只能衔尾而追来试探对方的应手,当他看见另一对骑军士卒与亲卫铁骑逆向擦肩而过之时燕军的用意立刻了然于胸,亦不得不佩服燕军众将骑兵战法之妙。

    扬州军阵中金鼓之声大作,这是号令丹阳精兵停止追击后撤的信号,此时四队骑兵营士卒在刘毅赵云的亲领之下已然穿过亲卫铁骑后撤之时留下的分析对着敌军追兵飞快的杀了上来!两道人流对面而过后撤的骑军却未对前冲的同袍形成任何的掣肘,甚至都未曾损及他们冲击的速度,相反还对之杀出的突然性有了一定的掩护作用!这对扬州军将士而言乃是一种全新的战法,却已然是燕军平日cao练纯熟。

    利用骑军的冲击力与机动性进行交替掩护撤退便是两年方略中铁骑营等燕军骑兵主力cao演的主要课题,它的目的就在突然而发以击退敌军的追击保证主力部队的后撤安全,其中针对敌军兵种的不同还有着许多变化。假使追击之敌以步军为主但就骑兵便可行此法,一旦己方的骑军不占上风就会有步军士卒与之形成配合,今日这过马岭之战由于事出突然刘毅手中一时并无步卒可用,但之前飞燕骑冲击无果关羽换上丹阳精兵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敌变我变可谓应对自如。

    作为断后的力量,强将劲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借太史慈率领亲卫营阻击对方的这段时间有所恢复的刘毅与统领骑兵营布阵的三将军赵云就成了这阵冲击之中最为锋锐的两大箭头,当然和方才关张等将一般,他们也是隐藏在第一阵士卒之后出击的,身先士卒也要看战场形势而定,绝不是单纯的每次战阵之中都要冲杀在全军最前。

    说起对形势的判断和应变之能关羽已经算是极为快捷了,但燕军这阵反突击实在来的太快,没有等丹阳精兵停下追击的脚步布好阵势,数千骑兵营士卒已然飞奔而至,就在双方前阵接触的一刻刘毅赵云便飞快的纵马杀出以虎入羊群之势冲突对方前部!血龙戟白龙枪带起无尽寒光将四周敌军一一击杀,兄弟二人都乃天下虎将前三,又是多年相随心意相通,这一番联手出击威势更如翻江倒海一般!

    丹阳精兵当年就是大汉精锐,再经关羽数年cao练自是战力坚强,可步卒与骑兵正面交手的先天劣势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敌军战法变换之妙,时机把握之巧更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就算人人拼死加以反击也很难阻挡对方的冲势,何况骑兵营中还有着刘毅赵云这般强大无比的尖头?一时间方才后撤追击之势完全倒转过来,数千丹阳兵在这阵反突击之下被杀的支离破碎,死伤枕籍,彻底落在下风之中!

    “老将军与我领飞燕骑出击。”面对此时战局,关羽沉声冷喝,催动胯下战马亲自杀了上去,老将军黄忠亦是与之并驾齐驱,好在方才关羽也算反应神速,丹阳精兵的服从性又是极佳,被刘毅赵云所部击溃的只是冲在最前的千余人,但他们绝不能放任这种势头延续下去,否则伤亡暂且不论,这样被敌军冲杀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无可估量。

    燕军在后撤之中这漂亮的一招回马枪便是关羽事前也未能预料,刘毅及赵云太史慈二将对骑兵的运用之妙超出了他的预计,单论此处飞燕骑很难与之匹敌。但现在绝不是赞赏对方的时候,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挡住敌军的这阵冲势,想要阻止对方冲杀就必须拦住其最锋利的箭头,刘毅赵云联手之威就算以关羽的自负也绝不敢正撄其锋,此乃两军混战而不是阵前斗将,刘赵二人是不会墨守成规的,张飞受刘毅屠龙击所伤此时能够力助自己的便唯有老将黄忠!两人联手挡住对方,以飞燕骑以强对强,之后再通过步骑之间的协作挽回战局,一瞬间关羽便有了通盘的考虑,燕军的交替掩护纵然精妙亦难以再三。

    见关羽黄忠二将齐齐杀上,身后飞燕骑又再卷土重来,刘毅眼中一亮暗赞对方处置得宜的同时更是战意大增,就算敌将见机飞快但燕军的冲击之势已成,想要将之遏制岂是易事?至少要将眼下取得的局部优势发挥到极致!念及此处朗声豪勇不减,血龙戟挥舞之下已然遍袭飞奔而来的关羽周身,而几乎与此同时赵云的白龙银枪也对上了黄忠的凤纹寒魄刀,不逊于方才刘张之战的激斗又在四将中展开。

    将追兵杀退正是燕军骑兵营起势之机,关羽黄忠想要缠住刘毅赵云以阻挡对方的冲击朗生子龙心中又怎能不知?他们也要通过与之搏杀使其难以分心他顾,乘胜追击的骑兵营对赶来阻击的飞燕骑是有着气势上的优势的。倘若让赵云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挑上关羽,当年讨伐袁术在寿春城下就和黄忠有过一场激战,其人刀法虽不在关云长之下但特点却是老辣沉稳,大哥轻伤之时对上黄忠比之更重威势往往决胜与数合之内的关羽要周全许多!不过眼下的军情他无法挑选对手,且关羽在前冲之时就是奔着刘毅而来,朗生亦绝不会示弱!

    当日徐南突袭之战面对后起之秀中被称为天纵之才的燕王次子刘毅,关羽虽并未轻敌却很难一开始就将实力尽数发挥出来,毕竟刘信再如何勇猛也只是他的后辈,更有一窥其是否名副其实之心。可如今面对刘毅他却再不会如此了,风云第一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