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6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节 (第5/8页)

马营的灵动虽不说便能将之击破可拖延时间却绝无问题!不过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战阵之上更绝不会仅凭一方所算,朗生亦只能凭借手中的力量抗敌!

    连续三波的冲击飞燕骑都始终无法冲破太史慈率领亲卫营在峡口布下的阵势,但他们的付出绝不是没有代价,短短小半个时辰的交手亲卫营数百士卒的损伤便是明证。他们虽是战力强悍可人数始终只有两千,按照这样的比例消耗下去怕两个时辰也难以支撑,扬州军的冲击是丝毫不顾及自身损伤的,况且关羽随机应变之能极强,第四波的冲击丹阳精兵组成的阵势已然代替了之前的飞燕骑成为主力。

    迎接敌军袭击的还是亲卫营骑军的箭矢,但相比飞燕骑他们能给对方步卒造成的杀伤显然要小了许多,丹阳精兵在冲击之中很是善于利用阵型与木盾来防备对方的弓箭,且与此同时他们的速度还能不受太大的影响,其中极有巧妙之处,想来关羽对于手下cao练之勤怕也绝不在燕军各军之下,就算太史慈依旧箭无虚发但以一人之力又能伤及几人?更遑论他们心系燕王轻骑而来也并未能携带太多的箭矢!

    势若不可为就要退而求其次,战场之上是不能一成不变的,张弓搭箭再射倒几名对方步卒队长之后,子义眼角已然瞥见那员白发战将的前冲,当即便断然下令亲卫铁骑转向后撤。放在平常他一定会非常乐意与这有百步穿杨之能的老将军在箭术之上一较长短,自阜平城头箭战之后子义已有十年未曾遇见可在此道之上与自己相提并论之人了。不过此刻他身为统军之将此战又事关重大一切都要以战局为上!

    进要犹如猛虎下山,敢于冲破敌军的一切阻挡,退亦要来去如风,不能有拖泥带水之态,身为燕王亲军亲卫营无疑深谙此道,他们的退却显得极为有序,转身之际也很少有自相拥塞之感,当年刘毅率军与樊稠西凉铁骑大战之时那一阵齐齐后退之势才是后来最为此人津津乐道之所在,如今那千人如一的转向后撤又出现在了过马岭之中。

    关羽能够及时根据战场环境做出调整利用步卒的稳重代替骑军加以冲击,与此时的地形与战情皆为上上之道,但这并不代表燕军就没有应对之法!太史慈的后撤第一个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借骑军远超对方的速度拉开与之的距离,接下来就要看赵云和他之间的配合了,退兵绝不能单纯而退,没有一定的反击和配合只会形成真正的溃退!

    亲卫营当机立断训练有素的迅捷而退,丹阳精兵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衔尾穷追,但他们身后的同袍及燕军战死士卒的尸体却影响了飞燕骑骑军的跟上,短短的一里路程亲卫铁骑后撤之时的阵型已然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方才的后阵便为几条狭长的队列!此时奋勇而进的丹阳士卒还没有太多的想法,但身在后阵的关羽却是脸色一变!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过马之战 下

    刚刚穿越来到汉末直到骑兵讨伐黄巾之时,刘毅的声名鹊起更多是建立在他的盖世武勇之上,亦是他苦学统兵之道与用兵之法的时期,而在经过多次实战以及从汉军主将那里学到很多今世的战阵之法后他才开始尝试将后世的知识融合进今世的治军之中!而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便是撤军,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例,大败的前因多是因为溃逃,那时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因失去统一的指挥而变得任人宰割,与兵法之中亦切合先为不败再为胜的道理,此处贯彻了他的军事生涯。

    不管是为避敌军势大而退还是诱敌深入或者是真正的败退,大军后撤之时都必须要做到退而不乱,而想要如此必要的阻击与反击便是不可或缺。刘毅纵横疆场十数年,自黄巾开始便有百战百胜之名,在之前无数战例之中能够将他在退兵之中特点显露无疑的便是当年为增援刘备与曹cao除此兖州大战之时最后的那阵后撤!在曹孟德亲领之下又有地利在手,曹军追击的力度可想而知,可朗生率众将充分利用西凉铁骑与自身骑军的优势逐次抵抗反复冲击却让对方劳而无功。

    燕军在平时cao演之中后撤乃是极为重要的训练科目,两年方略之中就更是如此,给各大主力军配上骑兵营除了加强其战力及机动能力之外保证后撤时的周全也是要因之一。通过种种战例与实战经验,刘毅发现骑军的阻击与反突击是最为适合后撤之时的运用的,他们的机动性可以使得敌军追兵始终心存顾忌且能助主力步军拉开距离。

    现如今他麾下的骑兵力量为天下诸侯之冠,就更要将这个优势发扬光大,亲卫铁骑后撤之中阵型丝毫不乱,且还能在奔驰之时将之变换自如,这一点落在关羽张飞等沙场宿将眼中自能看出其中利害。千余亲卫铁骑通过马速的控制分成四个长阵向谷道之中后退,每一列之间都保持着数丈的距离,这在平时的行军之中很容易就能做到,可在战马快速奔行之时又是战局紧张之刻没有平日的刻苦cao练是绝无法做到如此齐整的,它的目的并不难猜,有利于己方后援的反突击!

    看见燕军这般退势,关羽已然知晓他们绝不是败退,自己随机应变利用步军厚势来克制对方骑军人数的不足,太史慈久领骑军见机极快还未等丹阳精兵冲上已然后撤而走,时机拿捏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