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1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3节 (第5/7页)

动受到制约,所以他必须小心翼翼的行事,可以说在治政一事之上与刘毅在军事中的作风是截然相反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良的目的还是为了改变,不过这要讲究时机,待到自己一统天下并一言九鼎之后,他会找准机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历史上曹孟德在治政之中便与氏族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人才的选择上,他的两道求贤令都在根本上颠覆了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刘毅眼中,这也很可能就是其最终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举动也正表现出了曹cao划时代的眼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气度非大英雄不可有。后世的刘毅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三国之中他还是比较倾向与刘备一系的,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曹孟德在他心中三国第一英雄的地位,哪怕是今世自己穿越来到之后也是一般!

    其实他对于人才的态度与取得的方法有很多都来自曹cao的作法,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了一些改良,实施之中他会很小心的去尽量不触及士族的利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夺取天下!他胜过曹孟德的地方就是眼光与经验,历史之中有着太多的经验教训可以供他参详。

    在汉末乱世之中,百姓的归属感并非十分强烈,整部三国演义之中对此的描述也只出现过一次,那便是刘皇叔携民渡江,可这也许只是罗大大抬高刘备地位的一种笔法!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生活,而诸侯之间的互相攻伐在百姓心中很难说出个谁对谁错,不过这一点在刘毅的身上却得到了改变。

    首先他能给予百姓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安宁生活,让他们不用天天提心吊胆不知明日在何方,其次还是不得不说他的皇族身份,至少在百姓心中刘大将军代表着皇纲正统,这一点是极为关键的。本来即使如此百姓在战阵之中的地位也很难显现,因为在刘毅目前为止的军事生涯中从未有自己属领遭受攻击的先例,司州之战开了这个先河。

    安宁的生活被打破,富足的家园被摧毁,而做了这一切的人又是所谓的乱臣贼子,百姓心中自然而然的便会恨之入骨!面对那些精锐强悍的士卒,他们没有抵抗的能力,这样的仇恨只能埋藏在内心深处,可当能够为他们做主的刘大将军来到之后,百姓心中的仇恨和重新过安宁生活的愿望便在一瞬间爆发出来,给了他们好生活的刘将军是好人,与之作对的就一定是坏人,这个评断标准很朴素却极为实际。

    此时再加上各地州府的号召,那种一呼百应,百呼万应的场景就不难解释了,对樊稠的两万士卒而言需要用五天才能完成的任务仅仅两日就在四面八方赶来的百姓相助之下得到了完美的达成,他们可以主动为刘毅军刺探军情,为他们送水送粮,人和这个战阵要素在司州之战的体现的近乎无暇,就连刘毅都不得不感叹百姓的力量。本来他还对尽歼二十余万联军与境内有一些忐忑,现在却信心十足。

    而对于韩馥张卫等人而言,这却无异于一场噩梦,看着眼前坎坷难行的官道与像是蜗牛一般行进的军阵,他们很难想象刘毅如何会有如此充足的兵力可以做到眼前的一切,便是司马懿也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震撼,他们的退军已经是最为迅速了,可刘毅军行动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个变化也令得他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人民战争这个概念在当时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此次司州之战又更是特例。

    道路的毁坏与坎坷难行极大的限制了联军的行军速度,而机动力量西凉铁骑的极大伤亡也使得他们不敢轻易的通过荒野行军,刘毅军的骑军就像是黑暗中的狼群一般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每日的行军之中在他们的两侧随时会有敌军骑兵的出现,就算他们没有任何的动作可却在每个联军士卒的心头压上了一座大山!有时候引而不发更具有威慑力,深谙此道的张文远更将疑兵之计发挥到了极致。

    此时地利人和尽在刘毅一方,可老天似乎还觉得不足,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使得本就坎坷的道路变得更为的泥泞,本来夏季多雨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当前局势下他却又有着特殊的含义,浑身湿透的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这种滋味绝不好受,周而复始的继续下去更让联军的士气变得低迷,此时阳光也成了奢望。

    不过万事有弊必有利,这样大雨也使得张辽所部骑军的行动变得困难,恐怕对于在雨中艰难行军的联军士卒而言,这便是唯一的好消息了,毕竟雨大风急难以前行却并不会危及性命。

    此时在通往孟津的官道之上,刘毅军长长的军列正在与联军一般进行着雨中前行,不过相较后者的缓慢,前者的速度就显得很是迅捷了,这支人马便是高览率领的虎卫营,他得到主公军令的时间比之张辽要晚上半日,尽快抢占孟津渊落二地就地固守以待敌军,这是高览眼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他不光要尽早的到达两地,还要为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