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3节 (第4/7页)
烈日之下精赤上身以手中兵刃与大地做着搏斗,一个个都是挥汗如雨,甚至连樊稠此时都不例外,可纵然如此,破坏道路的进度依旧难以让他满意。 就在一筹莫展之间却是援军天降,当然不是张辽或是又有其他士卒前来,而是那些因避战火撤离了家园的司州百姓,在各郡首官的带动之下,又是闻听刘大将军收拾那帮贼人需要他们出力,竟是漫山遍野的赶了过来,手中不仅拉着锄头铁犁等农具,更有妇人送来了一篮篮的馒头与食水,这对在烈日下奋战许久的士卒而言犹如甘霖! 当时张虎提议给各处传讯之时刘毅大力的拍打了一下自己的额头,这人民战争之法还能有人比他更为熟悉吗?却还要张虎前来提醒,当真是关心则乱了,立刻便让军师急速行之。 “樊将军,大人们说了,你们已经将那些该死的贼人骑兵杀了个精光,现在将军要一起收拾他们,这些粗活还是留给我们这些庄稼人干吧,你们好生休息,等那些贼人到了狠狠的揍他们!”此时几位有些年岁的老者围在樊稠身边,他们就是此次带领百姓赶来之人,后面还有各地官员带领的后援,对这些毁坏了他们家园的联军,司州百姓可谓恨之入骨,加上刘毅的威望,自然是一呼百应! “哎呀,多谢老丈等前来相助,说实话干这个我的兄弟还真比不上乡亲们,不过樊某受将军军令,岂能坐看百姓劳苦,一块干!老丈,你等率领百姓负责后面的官道,将军说过,只要能将贼人尽数歼灭,挖坏的道路他定会为大家重建,此时不知敌军何时前来,你们若是见我派人通传就要立刻撤走!”樊稠咬了一口手中的馒头,又灌下去一坛清水之后方才颇为感激的言道,在吕布手下之时他何曾见过这样的场景,也只有主公方能如此得到百姓的爱戴,如今这万余民夫此时的效率远胜与他,遑论其后还有后续,他自要力保其安全。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们听樊将军的,乡亲们,有将军的人马在此,大家只管用心干活,把力气都给我用出来,越快越好!”那说话老者颇为豪气的与樊稠一言,随即便登高振臂而呼,一时间万人响应,那场面可谓极其壮观,自幽州开始,刘毅就十分注意军队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当真可说军民鱼水,今日之果实是当日之因! “兄弟们,司州百姓都来帮着将军出力了,咱们也不能弱了精锐的名头,大家继续干,那帮贼子想跑没那么容易,先要问问我等答不答应。”樊稠亦是大声高呼,言罢将水坛一放拿起一把锄头就重又上了官道亲自忙碌起来,看他的手法却也并不太过生疏。 这一下破袭的进度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司州百姓与士卒一同奋战,烈日之下这种军民互助为这场司州大战增添了不少别样的神韵! 第六百一十八章 雨中行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在《尽心下》所描述的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制度,本来在汉末孟子的地位还没有后世那般崇高,但刘毅的来到改变了这一点,原因无他,他需要这样的理论去作为统治的基础!治国不是想当然的事情,穿越者也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结构,但当他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他便可以加以改良。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与道义就成了大汉王朝治国的基磜的玩笑了。来自后世的朗生重视百姓的利益,就必须要为他的改良去寻找理论支持,孟子的这个言论就是最好的理由,而幽州书院也便成了他的喉舌,此处的重要性决不下与战争的胜利,亦是其争霸天下所必须的坚实基础,他要尽可能的去争取所有阶层的支持。 乱世之中百姓的愿望是极为朴素的,生活安定两餐温饱就是他们的需求,当年并州百姓之中曾经流行一段歌谣,“盼刘郎、盼刘郎、刘郎来了好过年,早也饱、晚也饱,家中有粮心不慌!”似此般的民谣还有许多,百姓们对与给了他们两餐温饱与安定生活的刘大将军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更别说他们现在不仅三餐温饱还能穿暖! 当然这一切不是光有理论基础就可行的,社会生产的发展才是关键,刘毅重视农业这个立国之本,并将后世的很多经验引入到生产之中,再加上那些精于农事之人的合力研究,他治下数州的粮食便渐渐的富足起来,税赋是一定比例的,当然其中那些重合缴纳之处都经过了调整,百姓虽然交的多了,可自己所能剩余的却更多,对士族而言,他们的所得也在增加之中,生产的进步大大缓和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刘毅的统治基础更为的稳固,反过来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改良而不改变,宁可保守也不激进,这是刘毅在治政之上的原则,太过激进的方法只会去触动某个阶层的根本利益,而当他们的利益被侵占之后,反对便会接踵而来,所谓内羞政理,外战天下,内部不合一定会使得刘毅争霸天下的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