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5节 (第3/3页)
、拆运更便捷、弹种配备又多,尼森公司是断断不会购买其生产许可证的。 陈安最后拍板买下的gr.w.34型迫击炮,口径80毫米,全重57千克,其中身管长1143毫米重19千克,发射34型3.5千克迫击炮弹,最大射程2400米。虽然射程抵不上法国人更显粗糙的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但是德国人的80毫米迫击炮更符合一线步兵机动作战的要求。 显然,这回德国军方又是硬塞来的105毫米榴弹炮,尼森公司直接就放弃了。 生产105毫米榴弹炮的德国莱茵公司被惊动了,很快给出一个折中方案,愿意给尼森公司设计一款加大射程的同款火炮。 即使是强大的德国莱茵公司,一时半会也拿不出更好的修改方案,干脆尝试着直接加了一个炮口制退器,结果意外发现效果非常不错。随后对炮管和炮座进行加强之后,就紧急生产了六门提交军方测试。 德国国防军更是敷衍了事,随便测试了几次之后,就赶紧添加了一个105毫米le.fh18m型榴弹炮的临时编号,匆匆推给了尼森公司。 虽然改进之后,射程达到了12325米,但是重量也增加到1985千克,崇尚机动作战的德国国防军看不上这增加的400多千克炮重。 思忖二三后,尼森公司接受了这款改进版105毫米榴弹炮。虽然射程依然少了数百米,但减少的300千克炮重以及优异的弹道性能,让北方军的大本营点头同意了。 被收入北方军囊中的105毫米le.fh18m榴弹炮,却被德国国防军华丽的忽视了,直到多年后战略进攻势头明显颓势,发觉远程压制火炮射程不够,才匆匆忙忙在资料库的故纸堆中重新翻出并疯狂生产。 第一二二章 德惠败北 北方军的德械化过程在不断加快。 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德械化,毕竟还有很多军火领域,德国制造并不都是出类拔萃的。比如工艺品般的鲁格p08手枪,就远不如厚实的m1911手枪更受官兵喜爱。 还有98k毛瑟步枪虽然更精良,但是也不如粗制滥造的捷克zh29半自动更具有威力,如果碰上更胜一筹的美式大八粒半自动那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m35头盔是德国人免费送给尼森公司的专利技术,因为德国人无法履行当初接收北方军提供的一战德国潜艇技术资料时候的承诺,在北方军政府控制区域内帮助建立一个大型船坞,并协助生产潜艇。 北方军控制区内根本没有不冻港。 吃了一个哑巴亏的北方军,只好无奈的接受了所谓m35头盔生产技术作为道歉。 当然,背后的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毕竟m35钢盔即使不用技术资料,光是兰州机器局那些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用铁锤都打得出来。 德国政府不顾日本的多次抗议,同意了南京政府购买二十四门150毫米榴弹炮的军购协议,据说最大射程达到15千米,光是炮弹就重42千克。火炮重量高达6吨,只能使用汽车牵引。 大喜过望的南京政府,当即宣布以这些火炮和附属的机动车辆为核心,将成立一支摩托化重炮团。 虽然真正接收这批火炮还尚需时日,南京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派人赶赴德国,一边督促进度,一边设法偷师学艺。 只是刚付完订金的南京政府,马上被泼了一盆冷水。 收到钱后的德国政府,忽然告诉南京来人,提供的火炮系统因为军工企业生产任务非常繁重,需要延长一年供货时间,至少要到民国三十六年才能供货。 随后,某些德国政府消息灵通人士,又悄悄透漏一个情报给南京驻柏林代表。 万般无奈之下,南京政府终于勉强同意了一个附属条件,放两门重加农炮过境给极端仇视的北方军政府,这样就可以疏通某些环节加快自己订货的生产时间。 于是,两门自重达10730千克的k16重加农炮,在专门的12吨级sdkfz8半履带牵引卡车的拖动下,缓缓在广东港口上岸。 k16重加农炮,德国人一战时期发明的恐怖杀人武器,150毫米口径,全重10730千克,炮弹重51.4千克,最大射程22000米。 为了给这门超过十吨的重家伙提高机动力,德国军方专门生产了一种12吨级的半履带式卡车,这就是新生的德国国防军第一种生产的半履带卡车sdkfz8了。 sdkfz8半履带牵引车,长7.34米,自重就已超过12.7吨,载员10人,汽油发动机功率185马力,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驶距离250千米。 在齐齐哈尔战役中,北方军对日本关东军使用专门牵引车的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是羡慕不已。但是战斗的过程中,无论是**式重炮,还是专门的牵引车都被炸得粉身碎骨,没有任何缴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