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9节 (第2/4页)
最大的变化是**甲式坦克,根据一线部队的意见,日本研制部门换掉了饱受诟病的37毫米火炮,装上了九零式57毫米战防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上都比原来的37毫米火炮高上一大截。 退换下来的37毫米火炮,日本人也没有放弃,直接修改以后,组成了步兵联队新增的一个步兵炮中队武备。按照原计划,每个步兵联队新增一个步兵炮中队,携四门37毫米步兵炮,用于反装甲使用。 但是旧款37毫米火炮实在是难堪重用,很快又遭到一线部队反对,只好再次退回后勤部门,而研发单位则抓紧对旧款37毫米火炮进一步修改。 步兵炮中队流于形式,但是一款以后驰骋沙场的利器却出马了。步兵大队原本装备两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结果在日军大队进攻防御时还是略显偏重,东京大本营干脆利落地换上了一款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第六师团首先换装了这款新锐重火器,评价非常之高。甚至不少尉佐军官说,如果早一点得到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松岭山脉战斗也许就不会输了。 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全重204千克,弹重3.79千克,最大射程2800米,轻巧牢固便于拆卸使用,非常适合攻击战壕和土木机枪掩体,设计得非常成功,没多久就被选定为日军所有步兵大队的炮兵小队标准装备。 也许是因为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设计得十分成功,洋洋自得的日军,居然认为只要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加上**式50毫米掷弹筒,就足以完成步兵大队的攻防火力支援任务,以至于忽视了迫击炮的研究,也没有在部队中大规模列装迫击炮。 驻守姚南的第十四师团,不仅得到了一个步兵联队的补充,而且首次获得了两个坦克中队二十四辆坦克的加强。 日军的坦克中队,大多是所谓的中战车中队,拥有二辆轻型坦克和十辆中型坦克。而中型坦克,也就是**式甲型中战车了。 日本本土产钢量并不高,难以提供足够的钢铁用于坦克生产,在生产时序上也是优先保障海军,然后是飞行队,最后才是装甲部队。因此年产坦克数量并不大,年均只有大约四百多辆左右,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各占一半左右,还有为数不多的所谓重型坦克。 缘由于此,东京大本营成立专门的坦克集群计划始终都是放在陆军武备的最后面,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坦克,只好以坦克中队甚至坦克小队的名义,加强到各个师团。 第一一一章 拼消耗了 加上原本属于关东军总部直辖的一个坦克中队,一直临时划归第十四师团指挥没有归建,据守姚南的第十四师团虽然缺少了一个骑兵联队,但是却多了三个坦克中队,实力只增不减。 民国二十二年秋,占领齐齐哈尔的北方军高桂滋军团开始南下,前锋和挖壕死守的张海鹏部伪军发生激烈交火。 也许是知道如果丢了姚南,就会成为丧家之犬,再也不复往日的花天酒地,张海鹏部的伪军终于开始拼命了。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张海鹏悍然吞并了当初从齐齐哈尔南撤的伪军残部,又疯狂招兵买马,重新建立了五个旅的步兵部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二十四门三八式75毫米野炮的炮兵团,总兵力达到四万多人。 依托姚南北部经营良久的半永备工事,张海鹏用督战队提着大刀压阵,居然在铺天盖地的炮火面前,用人命死死地扛住了北方军的连番进攻,让高桂滋也是咋舌不已。 在姚南南部,则是以二万二千多人的第十四师团为主构筑的野战工事,准备迎接北方军邓宝珊军团的北上夹击。 关东军总部也没有含糊,直接调动了第八、第十两个师团,西进辽源,但是却没有北上救援,而是伺机而动。 辽源以西是通辽,而再往西虽然没有大路,但是沿着河边小路往前,就是开鲁了。开鲁正是热河往姚南的必经之路。 万一邓宝珊军团北上姚南作战的过程中,屯兵在辽源的两个日军师团抽调精锐翻山越岭西进,突然截断开鲁后勤线路,主力再北上夹击邓宝珊,那就麻烦大了。 邓宝珊手中的一线作战力量只有九个旅,除了必须留下三个旅以及军团直属力量驻守热河南部外,能够投入北线作战的只有三个混成旅和二个装甲旅。 仅凭五个旅四万多人的力量,是无法同时对抗三个满编日军师团,近七万人的三路夹击的。 得知空中侦查结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