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1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节 (第2/4页)

还假惺惺地向驻守京畿的东北军派出慰问人员,表示支持少帅张学良的谈判解决争端建议。

    更诡异的是,少帅张学良居然接见了华北驻屯军代表,还向其表示感谢。这个时候,在京畿地区,以及热河、绥远一带,足足驻扎了刚撤下来的东北军近三十多万人,有足够的实力吃掉在天津的不过八千多人的华北驻屯军。

    更让人无语的还在后头。华北驻屯军一直以维持日侨安全为由,在多个要害驻扎有少量军队,比如重镇山海关。

    面对占据锦州的第二十师团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防守山海关的东北军部队,竟然始终同驻扎在山海关腹地的华北驻屯军一个中队近二百人保持着友好态度。日本士兵每天准时出cao训练,每天逛街暗记防御工事,东北军一律笑颜相迎,彷佛只是一墙之隔就不是日军似的。

    得不到更多后援的日本关东军差点抓狂了,但是很快就有人帮着出了主意。

    这个主意源自于日本人屡试不爽的大炮加金条攻略。

    第二师团主力到达哈尔滨前线后,凭借着强大的战力,让防守的哈尔滨自卫军打得非常艰苦,最关键的是弹药补给缺乏。

    迫不得已,听命于少帅张学良的哈尔滨自卫军,向东北军总部请示,能否接受北方军的援助。北方军的援助小分队,事实上就在哈尔滨的前线,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自卫军总部的承认罢了。

    被华北驻屯军的亲切慰问搞混了头的少帅张学良,发来电报要求哈尔滨自卫军要以打促和,但是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坚决拒绝北方军的援助。

    就在同时,因为作战不力被关东军痛骂一顿的大汉jian于深澄,虽然打战不行,拉关系走后门却是非常娴熟的。哈尔滨自卫军的一名旅长,以帮助满族中兴为借口,秘密接受了于深澄的金条,在战斗正酣之时,忽然放弃指挥临阵脱逃,自卫军顿时大败亏输。

    次日,哈尔滨沦陷,自卫军彻底溃散,东北军遗留在东三省最后的一支成建制部队被歼灭,东北军已经失去了对东三省的话语权。

    哈尔滨攻克之后,关东军总部高度重视了满族中兴这一口号,伪满洲国很快就进入了成立的具体日程安排。

    第八十九章 两封亲笔信

    上海战事打了一个多月后,日军连战未捷,只好持续增兵,总指挥白川义则大将统率下的日军进攻部队已超过三个师团近七万人。而此时赶赴上海参战的张治中第五军,和原本驻守在上海的蔡廷锴第十九路军,在兵力上已经处于劣势。

    究竟是日本人进攻上海触及到了西方列强的利益,还是看到日军迟迟没有进展西方列强准备拉日本人一把,总之突如其来的英美法调停活动,让南京政府喜出望外。

    对抗击日寇从始至终抱着悲观想法的南京政府,并不愿意将准备第三次北伐的力量消耗在上海战事方面,几乎是立刻响应了英美法的调停活动。

    在这种妥协思想引导下,原本准备调往上海加入战事的卫立煌第十四军、陈诚第十八军等增援部队,一路拖沓迟缓,毫无准时到达上海战区指定位置的迹象,最终造成了第五军和第十九路军孤立无援,差点被合围的日军包了饺子的窘境。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初,南京政府在上海的第一道防线失守,防守部队被迫退守第二线,形势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东北终于发生了重大变故,导致南京政府惊恐不安,仓惶派出大员,在英美法的支持下,宣布淞沪停战。

    日本人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做好和中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准备,此前国内的战略储备力量已经消耗殆尽,进一步动员和补充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占据东三省的资源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见好就收的日本人提出了一连串苛刻的条件之后,也宣布停战了。

    事实上,从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件开始,东京的日本军政高层一直处在不停的责难和被责难之中,完全是被动地承受了一切变化,甚至就是光芒照耀地球每个角落的天皇陛下面对一日三变的情况亦是云里雾里。

    因为所有的突发战事,包括东京军部的仓促应对,全部都是少壮派军官擅自发动,导致了后续一连串的被动决策。

    上海战事开始平息下来,中国军队不败而败,日本人不胜而胜。但是所有人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北方,都是吃惊地看着报纸上那张年轻人的照片,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登基为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人的一手cao办下,溥仪在长春,现在被改成满洲国新京了,正式登基,号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