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节 (第3/4页)
位大烟枪将军蒋世济。 蒋世济大大咧咧地跑到吴子玉的地盘上,丝毫不顾救世军的杀头严令,居然在救世军大帅府里旁若无人地抽起了大烟。 等到吴子玉从前线回来,蒋世济随手从皮包里掏出一份投诚协议,上面井岳秀的大名早已签了上去,就等吴子玉签名认可了。 榆林驻军和救世军总部也实在没有什么好谈的,除了换一个番号,所有东西都没有变,就连军饷都是井岳秀自筹的,枪弹也是和北方军同一系列而不是国内的德式系列。 吴子玉略略看了一遍协议,顺手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递给副官示意存档,然后笑眯眯地看着蒋世济在那里吞云吐雾。蒋世济正在兴头上,根本没有话题可以吸引他注意呀。 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从此成了国内军阀中少有的不倒翁,一镇榆林就是数十年,名副其实的榆林王。只不过陕北的治政理念几乎是照搬照抄邻近的宁夏府,甚至连所谓的军校都是请得阶州武备学堂教官,勉勉强强是做到了保境安民造福一方的侠义风范了。 榆林归附之后,山西成了吴子玉的包子馅儿,从湖北、河南、绥远、陕西绕了一周,全部都是虎视眈眈的救世军部队了。 彻底被封锁住的山西马上就悲催了。 也是阎老西作为一名会做生意会理政的都督还是合格的,山西在他的治理下,虽然做不到路不拾遗、歌舞升平,但是民众生活水准在关内是属于安康的。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搞得所谓“六政三事”,即推行水利、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为六政,种棉、造林、畜牧为三事,在山西民初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好成效,甚至为北方军政府所效仿。 因此,即使被团团围住了,山西依然没有出现什么内乱的迹象。 山西都督府里,愁容满面的阎老西有气无力地说道,“兄弟们,看看有什么办法,总这么被围着也不是好事呀。” 军方将领更是凄苦了,“都督,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晋军守守城还可以,要想出去打是会吃大亏的。” 顿时,会议室里唉声叹气一片。 几天之后,奉行中庸哲学的山西人阎老西通电下野,为救世军和平进入山西铺平了道路,避免了有可能的生灵涂炭。 只是小家子气的阎老西很搞笑,一边宣布要留洋考察,一边却始终逗留在大连迟迟不愿出国。 吴子玉是个爽快人,进入山西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马上整编了原本的晋军,然后干脆派人跑到大连请阎老西重新回到山西担任省长一职。 让看热闹的南京政府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阎老西居然扭扭捏捏地接受了吴子玉的聘请,重新回到山西担任了政府职务。 刚离开日本人控制的大连不久,阎老西就大叫侥幸不已,日本人的翻脸无情终于彻底暴露在了世人的面前。这个时候,当初在济南交涉的南京政府要员被日军残杀的事情开始出现在报端。但是就在此时,日本人策划的更大阴谋爆发了,张雨亭在奉天城郊皇姑屯被炸身亡。 第五十八章 奉天倾轧 民国十七年六月初,安国军大元帅张雨亭,见与日本人的密议根本无法谈拢,加之对当时属安国军地盘的济南发生日军屠杀愈发不满,干脆暂停同日本人的谈判,准备回奉天休养时日。 日本人给安国军开出的援助条件,基本是仍是当年郭松龄倒戈时,日军强迫张大帅的类似条款,不外乎是把东三省当做日本殖民地的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诸多要挟。郭松龄倒戈一事,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张雨亭但是病急乱投医,盲目口头答应了诸多日军援助条件,事后又反悔一净。 虽说收了张雨亭所谓的违约金几百万元,但是日本人始终没有放弃落实那些条款的企图。 张雨亭占据北京后,虽然掠到了大批财富,却也因为套上了中央政权的名头而导致更多的事务都挤在了安国军头上,几近崩溃的东三省财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趋于混乱。趁此时机,日本人重提援助的口号,和安国军秘密谈判。 只是日本人的胃口实在太大,大得张雨亭看到那些条款就浑身冰凉,以至于双方始终没有达成哪怕初步的意向。 凌晨五时许,张雨亭乘坐的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奉天城郊皇姑屯附近,即京奉和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事先埋置的炸弹炸毁,整列火车如麻花般扭曲翻滚,破碎的车厢散落一地。 当残存的卫队官兵从包厢中救出张雨亭时,这位东北王并没有毙命,只是身受重伤一直昏迷。当即紧急送到奉天官邸,几名医术高明的医师现场进行抢救,但终究伤势严重未能救回大帅性命。 当天晚上,驰骋一时的安国军大元帅张雨亭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一天,也是少帅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