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9节 (第2/4页)
在鄂木斯克站稳脚跟后,正式对外宣布成立。高尔察克上将成为临时政府军事部长,随后又成为所谓的最高执政官。 高尔察克上将随后向各派反苏俄势力发出函件,要求承认临时政府,并接受临时政府的领导。 协约国很快就承认了白俄临时政府,还派出了代表进驻鄂木斯克,协调协约国干涉军和白俄军队的作战指挥。为了方便联络沟通,协约国出面邀请不是中央政府的北方军派出代表,同样进驻鄂木斯克,北京政府反而没有受到邀请。 北京政府终于受刺激了。 几天之后,为了争一口气的北京政府,总算下定决心,挪用其他费用凑足了军费,派出一个步兵团的陆军,准备进驻海参崴,参加干涉军陆军序列。 对外的名义,自然是护侨了。 历史就是这么无语。 被广东政权整日宣传为腐朽没落、帝国主义势力买办政府的北洋军阀,居然鼓起勇气,不仅派出了破天荒地派出了军舰护侨,甚至还出动了陆军部队。 而号称革命精神永不落的广东政权,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护侨的事情。孙大炮是仁爱满天下的,自然不屑于做护侨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他们的眼中那是民族大融合而已。 苏俄的宣传机器对北京政府的出兵毫不在意,他们早已宣传中国是“干涉苏俄的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了,所有在苏俄控制地盘的中国人都已经监视居住,甚至被强迫集中劳动了。 出兵海参崴的北洋陆军部队,由陆军第九师三十三团加强炮骑的一个支队组成,支队长宋焕章。陆军第9师的前身是袁世凯委托蒋百里组建的第二期陆军模范团,在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部队人员素质也最高,在当时世界上也可算是一流的精兵。可惜后来,蒋百里被小人徐树铮排挤,无法立足而辞职,模范团终究未能得到推广和扩张。 既然要派出陆军部队,北京政府的大佬们几乎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支精锐而又被弃之一边的尴尬部队。既然陆军兄弟要出动了,海军部队也不含糊,主动加强了已经进驻海参崴的海容号军舰实力,还准备增派舰只进行增援。 在先期到达的海军兄弟接应下,宋焕章的支队分六批陆续到达海参崴。海军和陆军两面五色国旗同时飘扬在海参崴上空。但是这个时候,海参崴的严峻形势已经缓和下来。 主要是因为北方军出人意料地在贝加尔湖地区拦腰截断,将大批滞留俄罗斯境内的华工和侨胞半路上就疏散回国,而且强大的北方军战力也威慑力白俄势力。后来更是因为日军和北方军的擦枪走火,以至于最敌视华人的日本人军队大批抽调到伯力方向,海容号官兵趁势积极下舰帮助华侨撤离,有关华侨危急的局势已经消散。 但这批军队才是真正代表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意志,尤其是林建章和宋焕章功不可没。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中国陆军部队进驻海参崴,和日本人的摩擦又开始加剧起来。随着赤塔方向日军的退缩,很多兵力回到了原来驻地,更是加剧了这种摩擦。 一来二回的,双方都摩擦出了真火。北京政府很快争锋相对,宣布参与干涉军的舰队可以巡防到更北方的庙街一带。庙街是黑龙江入海口,当年被伟大英明的咸丰皇帝割让给沙俄帝国。 第九章 高层叛逃 有些想当然了,北方军参谋本部对北京政府忽然宣布派增援舰队赶赴庙街的行动,直接打上了一个不合格的评价。 当然,陈安的某些决策在参谋本部的评价中也是不合格的。比如大话连篇地说要用坦克装备所有北方军,参谋本部很是利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建议,丝毫不顾及大老板陈安的白眼。 坦克是那里撕开对方的堑壕战线或是堡垒群工事用的,不是拿来给士兵当坐骑的。坦克能够用来守夜班吗?显然这个时候是做不到的。坦克能够用来护卫吗?好像有些过了,没有了实际意义。坦克能用来清剿零散残敌吗?回答自然是不能的,它又不能爬树钻山洞。 但是熟知陈安脾气的参谋本部,不敢直接将否定建议呈递给老板,而是慎重研究了一番后,提出一个折中意见供老板决策参考,否则谁知道陈安是不是马上会提出用战斗机武装全体北方军的建议。 这个折中意见是,将北方军陆军部队组建成一支全机械化的军队,装甲车辆成为北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