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9节 (第1/4页)
苏俄的东方面军十几万人可不是吃素的。 高尔察克上将指挥的西伯利亚及远东临时政府军队,只得到了北方军归还的一部分赤塔军火库库存,以及原本在海参崴的军火库存,连三分之一的兵力都还装备好,如何对付士气高昂的苏俄东方面军。 陈安还是低估了白俄临时政府的承受力。 已经返回上海的尼森伯姆,充分发扬了犹太人贪婪至上的金钱欲望,直接将价格提高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三倍。高尔察克领导的临时政府咬咬牙,竟然同意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苏俄东方面军在还没有完成整编的情况,依然勇猛地发起决死进攻。弹械已经匮乏的接口军团一溃再溃,如果再不得到军火补给和后方的临时政府军队支援,眼看要退回贝加尔湖一带了。 高尔察克上将有着自己的骄傲,不仅自始至终看不起北方军政府,同样也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既然无法及时得到美国人的军火援助,高尔察克宁愿高价从尼森公司那里购买转手的俄式军火,而不愿意全面换装日式军火。至少尼森公司的外壳也是美国人的,虽然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公司实际上为北方军政府销售军火。甚至,陈安在和白俄临时政府的援助协议中,都直接注明军火援助使用尼森公司代理。 无奈中的选择。 补充协议是在上海签订的,军火却是在伊尔库茨克提供的。 大批大批的军火弹药用道奇卡车运到上乌丁斯克,然后用北方军自己掌握的机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送到了伊尔库茨克。而高尔察克带着他的十几万没有任何装备的手下,从海参崴出发,沿途不断增挂车厢,最后是一列列超载极为严重的火车摇摇晃晃地赶到了伊尔库茨克。北方军放开了自己掌控的铁路线。 第一批到达的军火,足够武装十万人的步枪、机枪和子弹,以及三百门76.2毫米火炮和大批炮弹,完全是俄式装备,不差分毫,甚至品质更为精湛。 陈安从几个优等品中选出来的模本,然后一模一样的复制出来,能不优秀吗。 一分钱一分货呀,既然高尔察克同意了三倍价格交易,陈安自然要确保货色优良,不能为了赚黑心钱而砸了自家军火品牌,虽然陈安提供的都是山寨货。 显然是对尼森公司提供的武器品质有些惊讶,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质量又好。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代理人居然很快找到尼森伯姆,连眼都不眨一口气定下了剩下二十万人的军火装备,而且同样使用三倍价格支付。 接到消息的陈安当场就愣住了,还真小觑俄罗斯人的财大气粗了。也是,俄罗斯人能够同时征服欧亚大面积领土,有着足够底蕴了。 猛然想到一个问题,陈安急忙通知发电报给尼森公司,千万不要收他们的卢布呀。俄国人内战连连,这卢布更是变幻莫测,不仅有沙俄版的,还有苏俄版的,白俄版的更是有好几个样本,汇率更是一日十变。 尼森伯姆很快答复,同俄罗斯人的交易都是用北方币计价的,付款选择美元、英镑或者金银等硬通货,临时政府倒是很爽快,直接用黄金支付,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找来的那么多黄金。 黄金支付?真是有实力呀,陈安不由感慨。不过自己刚好缺黄金,越多越好吧。 看来还是趁火打劫卖军火最爽,陈安美滋滋的遐想。仅白俄临时政府第一批订购的十万人军火装备,尼森公司就汇给陈安四千多万北方币纯利润,超过平时利润的数倍。如果三十万人军火装备全部移交完毕,至少可以获得一亿二千多万元北方币利润。 而生产这批额外增加的军火订单,只不过需要四十多天而已。也就是说,只用耗费协约国订单五分之一的时间,生产的军火利润却增加了五成左右。 几乎是没有犹豫,陈安直接暂停了协约国五百万发炮弹的订单生产,全力生产白俄临时政府剩下的二十万人军火装备订单,利润高呀。反正协约国弹药储备足够,生产厂家很多,即使一二个厂子延迟交货对大局毫无影响。 获得了军火弹药的高尔察克,马上将自己的先头部队十余万人派往西伯利亚中部,增援还在溃败的捷克军团。 连续几场遭遇战后,苏俄东方面军部队在叶卡捷琳娜堡附近被击退了,受到了很大损失。 白俄临时政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