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0节 (第2/4页)
边几乎与郭文远的做法不谋而合,不过因为袁肃亲自坐镇此处,在进展上是要比淮北更开。到六月二十一日这天,淮安警备司令部已经招满了五个新兵营,配合第一团分出去的一个营,在编人员已经有两千人。 当然,这还远远没有到达第一期的标准。好在淮安富庶之地,人口众多,再加上之前南北内战,造成许多其他地方的流民盘踞附近,因此在招募方面并不算太难。全县各乡镇都设有新兵报名处,本地士绅阶级虽然很担心此间军事力量膨胀太快,引发县政府过多负担,可考虑到是大总统的侄子而且又是中央的命令,也只能强颜欢笑的积极配合。 在淮安警备司令部的番号上面,袁肃没有像淮北那样取一个很土的番号,而是分为内外两个称呼,对外则称谓淮安警备旅,对内则称为“淮安旅”。内部称呼是方便回到滦州之后,统计个人麾下兵力所用。也许用不了多久,第一混成旅也会改称为“滦州旅”。 淮安的新兵训练设为两个新兵营同时开训,袁肃亲自坐镇指导,第一团和第三团军官尽数出马。他自然不会在淮安停留很久,所以要在返回滦州之前,马力全开的协助淮安旅完成各方面的建设。 两地警备司令部军队已然成形,接下来袁肃要关心的除了日常训练之外,便是军火采购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在两淮警备司令部开始组建军队之初,各地军火商已经络绎不绝的赶到淮安推销军火,其中不乏有从上海跑来的外国商人。 任谁都看得出来,袁肃此番在淮北、淮安的动作不小,一口气计划编起近五千人的部队,其中所需要的军火数量不言而喻。更何况军火商最喜欢寻找那些新建部队来合作,因为军火不是一次性商品,之后的补给、维护、更新都是长久的利益所在。 不过袁肃还是很有理性,并没有因为这些军火商开出的小利小惠而所动。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经济状况,虽然占据了淮安、淮北,可即将供应的部队也翻了两倍,再加上淮安、淮北也不是立刻就能提供经济来源,从长远角度来说,还是必须有所节制。 最终,他还是敲定了南京的两批次军火,一批是通过贿赂,以每支三十元的低价购买了两千支第八镇俘虏的武器;另外一批则是从金陵制造局以每支七十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千支储存的新枪,并且又以一支六十二元的价格,预定了三千支在产步枪。 金陵制造局知道袁肃是大总统侄子,而且又有中央的命令,自然也不敢乱开价。所预定的三千支步枪计划分三次家伙,分别今年八月底、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底。 除此之外,滦州旅部储备的军火当中也抽调了一千支保养最好的汉式步枪,预计月底之前便能全数送到淮安。 到了六月二十五日,南京的军火陆续送到淮安。经过袁肃和赵山河的统计之后,又分出一半转送到淮北。严格的说,淮安这边需要的枪械是大数字,毕竟淮安一开始要招募的士兵多不少,而且单单招募的进度上也要快过淮北。 不过综合考虑,与其两边都缺枪,还不如先把一边凑齐全了,另外一边再慢慢来填补。 再者淮安终归距离南京很近,又有京杭运河的交通枢纽。金陵厂后续生产的新枪很快就能送达,若是今后一点一点的转送到淮北,反而还更麻烦、更消耗运输力。 淮北、淮安的武器清一色为汉式步枪,至于军服暂时没有订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论证。而购置了这么一大批武器,子弹方面却得另外想办法。袁肃在淮安、淮北这边的大动作,合肥、南京方面即便再忙也不会坐视不理。 原本倪嗣冲和冯国璋都打算追究此事,倪嗣冲甚至早先连发了好几封电文催促淮北撤军,为此还调动一个团的部队抵达宿县,俨然摆出一副剑拔弩张的姿态。袁肃只拖延了几日,中央命令便派了下来,随后他便直接以中央的命令做了回复。 第85章,中央命令 倪嗣冲顿时哑口无言,心中百般的不乐意。在南边有段芝贵的一路人马,兵强马壮招惹不起;在北边又有袁肃的一路人马,虽然兵力不多,可偏偏是大总统的侄子,同样招惹不起。无可奈何之下,他也只能把这股怨气压在心头,好在现在自己控制了合肥,不至于什么好处都没捞到手。 冯国璋对袁肃的做法同样很不满,可看过中央的命令之后,渐渐意识到若非大总统背后支持,袁肃岂敢如此肆无忌惮?想想也罢,他刚刚在南京站稳脚跟,张勋江防营还赖在南京不走,这边是需要应付的,没空理会淮安的情况。再者苏北是张勋盘踞的势力,今后权当淮安是一面墙,多少可以挡着张勋。 即便二人没有追究袁肃,可二人心里都不好过,因此在袁肃购置军火时,暗地里还是施加阻扰,严令安庆军械所和金陵制造局不准出售军火给袁肃。 安庆军械所一直都在倪嗣冲的掌握之中,因此很快便执行了这项命令。倒是金陵制造局原先是在程德全手里,冯国璋攻克南京后方才派人接管,前前后后需要一段时间交接。袁肃正是趁着这段时间与金陵厂交涉,抢先签下了订单。然而虽然签下了枪械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