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5节 (第3/4页)
也都知道这项命令其实就是一个信号:北洋军即将发动武力镇压的行动! 一夜之间,全国为之轰动。对于许多老百姓们来说,一次政治危机已然上升到了军事对决的地步,南北之间的内战正在快速的拉开帷幕。 到了第二天一早也就是五月十八日,孙中山在上海郑重宣布“讨伐国贼袁世凯”,并发表长达十分钟并且慷慨激昂的“二次革命”演讲。到了这天中午的时候,江西都督李烈钧宣布江西独立,并且命令麾下两路革命军向赣北主动发起进攻。 紧随其后广东都督胡汉民、四川都督熊克武、上海都督陈其美以及湖南都督谭廷闿等人纷纷宣布独立。不过除了胡汉民和陈其美尚且有组织军事行动之外,四川和湖南都仅仅是坐而观望,一方面是不敢轻易出兵,另外一方面即便想出兵麾下的军队也不一定听命,所以只能表面上跟风附和,实际上则生怕会弄巧成拙。 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十七日清晨时,便在安徽省长李安之的促使之下,化装乘坐民用火车经江苏向上海出发。柏文蔚名义上是一省都督,可实际上手中一丝一毫的兵权都没有,行政大权还不如省长。安徽军务会办倪嗣冲早在几天前便频频调动军队,接防了合肥周边地区的警备部队,甚至连合肥巡防营都派人监视。 十七日下午倪嗣冲接到陆军部的第一道命令,解除柏文蔚的所有职务并监管起来。倪嗣冲这才由芜湖动身向合肥挺进,不过刚刚到达合肥郊区时,又收到了陆军部第二道命令,要求是逮捕柏文蔚。 只不过虽然整个合肥都在倪嗣冲两个混成旅包围之下,可当倪嗣冲进城时,柏文蔚早早已经乘坐火车离开。倪嗣冲并没有对此有什么懊悔,他最重要的意愿还是尽快入住安徽都督府,接替柏文蔚成为安徽都督。 于是在占领合肥之后,他便开始各方面加强个人的统治,包括更换各部要职的人员,清一色的换上自己的亲信。甚至还派人去向省长李安之进行施压,明确的摆出姿态要求限制省政府的职权范围,还放出风声试图解散省议会。 南北双方第一轮交火正是发生在上海,陈其美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下令麾下由青帮分子组成的民兵以及之前革命沪军的两个营,总计一千余人,趁夜向江南制造局发起了强攻。试图在第一时间攻克江南制造局,控制住上海警备司令郑汝成。 郑汝成早先有所准备,虽然他的部队尚且在城郊,但之前早已调派了几个加强机枪连入驻江南制造局。尽管从场面上来看,他手中的兵力并没有革命军多,可革命军毕竟是乌合之众,比起正规军的战斗力显然是相差甚远。再加上三挺马克沁重机枪横列在江南制造局大门口,革命军想要硬着头皮硬冲都很困难。 就在江南制造局发生激烈战斗的同时,郑汝成同时发出电报,调动在城外的部队火速驰援城内。虽然一时半会城外的部队无法进城,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倾向革命的军官从中作梗,但是郑汝成相信,只要能顺利扼守住江南制造局,等到革命军弹尽粮绝之时,大局依然可以弹指而定。 而做为南北交锋最主要的战场,江苏的情况从一开始就不是很明朗。 北洋第二镇和第五镇,外加徐州的江防营几万大军恢弘南侵,北洋政府用以镇压南方反对派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云集于此。正是因为有这样庞大的军队压境,江苏都督程德全这几日一直精神恍惚、寝食不安,都督府所有事务全部是交由黄兴在打理。 事实上从“国会危机”刚开始的那会儿,程德全一直强调应该理应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盲目的扩大南北之间的矛盾。他虽然知道江苏有第八镇这支武装力量在手,可面对山东、安徽的北洋军,还有腹背淞沪一带的北洋军,政体形势显然是不利于自己的。 【今日启程返回厦门!】 第74章,两淮之想 到了十八日这天,黄兴屡屡催促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然而程德全始终迟疑未决。 直到当天下午,上海传来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消息,黄兴亲自奔赴程德全官邸要求其宣布独立。程德全迫于无奈,只好签署了一份通电书,这才宣布江苏拒绝接受中央政府命令,与中央政府彻底断绝关系。 就在江苏宣布独立的第二天,张勋的江防营先头部队与第二镇先头部队完成会师,并在一个小时之内攻克淮安,随即又兵分两路。一路经安徽滁州境内直扑南京,另外一路则沿着淮安经高邮直下扬州。 第二镇的另外一支部队也在同一天占领港城,建立后勤支撑点之后,即可又派出先遣部队直奔盐城。 无论是淮安还是港城的守军,之前无非是接到江苏都督府的命令,要求抵抗北洋军南下。不过南京方面并没有派遣专门的官员到这些城镇前来督导,于是当北洋军发动进攻时,这些地方原本少的可怜的守备部队,除了少数坚定革命官兵之外,其余的几乎都不战而降了。 江苏的战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北洋军压进之势势如破竹。 前前后后只经过了两天的时间,第二镇和江防营的大军便占据了南京周边重要的交通城镇。扬州、镇江相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