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国_第1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5节 (第2/4页)

儿第八镇担当过主力军,现在的统制官也是心向着革命,但当兵的可不会有那么高昂的热情。

    再加上中下层军官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左右摇摆之态度,一旦觉察到情况不对劲,再经过稍微的劝说和引诱,很有可能立刻就会临阵倒戈。

    【明天启程返回厦门。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在返程途中顺顺利利,高高兴兴。过完节好好调整一下。】

    第73章,南北交锋

    师景云点了点头,深以为然的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打头阵虽说会有一定风险,可一旦拿下了一些重镇,不仅可以获得充裕的物资,甚至还能收编降军。到时候攻坚的那点损失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还会让其一跃而坐大,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单凭这袁梓镜是大总统侄子的身份,到时候即便想要抢功都不容易。”

    另外一名参谋官不禁问道:“那我们应当如何处置?”

    冯国璋沉思片刻,随即说道:“先让第一混成旅担任后勤,一旦开战的话,将其调拨到偏远的小地方去收拾一些零碎的敌人即可。”

    高昌允连忙说道:“还是大人高见。”

    冯国璋鸣鸣自得的笑了一阵,脸色渐渐又恢复平静,说道:“先不管其他,袁梓镜的部队让他跟在咱们队伍后面,通知还在济南的鲍霆九,让他负责接应袁梓镜的第一混成旅。我部明日继续开拔南下,在徐州中转之后往港城和宿州方向挺进。”

    高昌允进一步向冯国璋请示道:“大人,那接下来是不是要通知下去,各部做好备战准备,随时准备应付向乱党军队发动进攻?”

    冯国璋沉稳的点了点头,缓缓的说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不是我们下手,就是南边的那些人下手,这先机我们还是要掌握在手里才是。这样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命令传下去,五月二十日,全军随时作战。”

    高昌允正声答道:“是。”

    随后,众人又具体商议了关于对南方用兵的详细战略战术部署。冯国璋的主张十分明确,他对徐州的张勋部仍然有所芥蒂,对方虽然是担当第一路的进攻部队,可终归不能完全放心。所以在进攻的布置方面,他要求第二镇兵分两路,一路与徐州江防营会合,一起沿着长江方向南下压进,另外一路则由港城沿着海边经淮安向盐城挺进。

    在战事的预测方面,显然江防营这边会承担大部分的阻力,冯国璋派去与江防营合作的部队会担任侧翼掩护,最主要的还是会控制整个战场的进展情况。既不能让江防营进展的太快,也不能让江防营坐享其成。

    关键的一点,还是要与另外一路从盐城方向挺进的部队达成一致协调。

    一旦双方进展达到一定的默契,便可以在同一时间向南京发动渡江作战。当然,在渡江作战方面,海军同样是调拨了三艘海防炮舰前往南京江面上提供掩护,届时在配合陆面上的炮兵掩护,争取能够一举压服南京。

    关于南方革命军的抵抗情况,同样早先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包括江苏革命军主力部队的第八镇在内,还连带着有一些江浙的地方军队,比如镇江的革命军两个营的兵力,再比如盐城、淮安等地的地方革命势力。不过总的来说,这些地方性质的革命军都是乌合之众,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兵力十分欠缺,而且极其缺乏必要的组织性,几乎全部都是各自未战。

    此次北洋军的军事行动一直都没有浮出水面,各路部队的调派全都是潜移默化。

    除了之前张勋一时脑热又或者是巴不得尽快挑起战事,公开发表了一次通电,引起了南方各界人士的敏感。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南北双方而言也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如今南方诸省或声讨或抗议或整军备战,俨然已经是摆出了决战到底的姿态。

    在冯国璋而言,此次接到命令率军南下,虽然公文上依然是写着调防,可是他心里很明白,大军一旦开进江苏,驳火那是一触即发。不管双方是否都准备好了,肯定要把握好先发制人的这一手。

    两天之后,袁肃的第一混成旅先头部队第一团在天津完成集结,换乘前往山东的铁路线向济南转移。陆军部的命令是五天之下开拔到位,袁肃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严格的遵从这个命令,一方面要表现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出物资不足的样子。

    第一混成旅派遣的联络官是通讯室主任陈立,在第一团正在向济南转移的期间,他已经来到了枣庄。然而枣庄的第二镇总镇昨天下午刚刚开拔,冯国璋等一众高级将领业已出发南下,只剩下一些后勤的部队还在一点一点的收拾。

    陈立在枣庄发了一封电文到天津,向袁肃汇报了这边的情况,随即一刻都没有消息,紧接着又火速赶往徐州去追赶第二镇总镇。

    同样是在这一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北京总统府下达了一项任免命令,宣布免除安徽都督柏文蔚、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江苏都督程德全,同时下令取消上海都督一职,改设上海镇守使。

    这一项命令一经发出,不到几个钟头的时间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任谁都知道这项命令是有针对性,任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