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5章 龙啸九州 (第4/11页)
古之“丞”。我臆想的虽然是三个字,然而体现的却是人类世界以前的全部历史。同样引起我注意的是,上古还有一个神秘的符号,这就是之前白虎神和雨师妾交战中,雨师妾使用的井栏。 现在我有个推测,井栏象征的也是古神……的天庭,或者说天道。什么是天道?天地运行制度,如果对于我们这些被重力束缚的生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岁差运动。教科书白纸黑字的写着,地球自转轴是围绕天球北极作圆周偏振运动的,由于偏振,地球自转轴在天球上就划出了一个以天北极为中心的假想的大圆轨迹。这个大圆运行的周期大约是25776年,古人测算出的数字是28800年,这就是岁差运动。以古人测算的数字计算,如4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天球上的大圆对应天之四方,外四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井栏。地球自转轴围绕此大井栏划圆周运动,每当地球运行到井栏的一端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天球上的大圆进一步细分,以八分之,则天球上的大圆被划分为八部,28800年以八分之,则每一部为3600年,这就是古苏美尔文明1sars为3600年的来历。地球自转轴每划过天球上的一部,历时3600年,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在上古,岁差运动应该被古神视为宇宙间的大秘密。对于古猿部族来说,如果找到了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古神这些天外种族的来历,他们导演的世、纪的交替,人间的祸福,也就莫不与焉。所以历朝历代都严禁民间修持天文,以司天监等严格控制所谓的天道,是不是在隐藏古神天庭的秘密? 我还记得岁差运动的中心是天北极。北极星位居中央,在上古,北极星被视为帝星,北斗七星为帝车,列星环北斗而旋转。在人间,帝王模拟北斗的运动,黄帝于昆仑四墟分封四岳,即四巫,此四巫之盘即两河流域发现的所谓“上下四方之王”,四巫成了天或帝的代言人,帝则稳居地球之巅——雪域高原。此四巫,上古称四面,即后世所称四岳。《御览》引《尸子》所述:“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这里子贡把黄帝当成了一个怪物,以为黄帝有四张脸孔。孔子倒没犯糊涂,孔子说黄帝四面是指黄帝派四个人治理四方,此四人称为四面。孔子其实也没说清楚四面的来历,其实四面就是四岳、四巫。四巫之设,模因的是天体的运行,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句话,卍、上下四方之王之巫、丞,申,三字之源,源于古神,法乎地理,行于政治,体现的实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岳最初是黄帝近臣,大概是给四个儿子留的位置,可惜家门不幸,黄帝诸子都不成器,后来大禹重整九州,覆盖了亚洲、阿拉斯加和北非埃及,因此沿用炎帝一族之前的设想以九州之牧分而治之。除《山海经》外,九州之说,最早见于所谓孔子所著的《尚书》。然这尚不是九州的最初来源。 按照南北朝《华阳国志》所述:“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按《华阳国志》的说法,上古唐尧之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成,大禹继之,疏导江河,分封天下,依古时之九囿而分置九州。说明禹之九州来源于更为遥远的九囿。九囿为何?九囿,源于《山海经》中的九丘。丘字维度通用语粤东俚僚土话jau,九囿就是九丘,即《九丘》、《八索》的“九丘”。九丘为哪九丘?《海内经》所述是:“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按维度通用语音读,也就是有唐囿、苏丹囿、蒙人囿、昆吾囿、黑白囿、轩辕囿、三危囿、武夫囿、三苗囿。按《海内经》的说法,此九囿是炎帝节并所创设。九州之源,尚矣。此后大禹依据上古九囿,又分全国为九州。《华阳国志》也说:“《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这则内容和《春秋纬》的内容相同,可见《春秋纬》来源于《洛书》。现《洛书》已失传。《洛书》上已载有大九州,人皇兄弟九人分治之。这就是九州的来历。当然,据古今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禹贡》最初的九州是大洪水之后核心根据地,的不出春秋战国时晋、冀、鲁、豫、徐、扬、荆、梁、燕的范围。较之于今天之中国,已小很多,更不要说较之于整个亚洲了。 而按照《山海经》,大禹治水、弑神,趁机以“自古以来”名义攻伐很多方国,足迹所及比《禹贡》九州大多了。按照《大荒南经》记载的,“禹攻云水,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按照《山海经》抽丝剥茧,此云水国在赣西怀玉山一带。上古怀、云同音,如粤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