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2章 龙与法老王 (第5/10页)
、由于战乱、由于政治等原因,各民族其实一直处于迁徒流动过程中。在这种流动过程中,先民们往往将故土的文化带入了新的定居点,从而出现了新英格兰、也形成了《山海经》中大量纪念故土的大山、大河。犹如今天各地的首都路、南京路、上海路一样。后来人类发现语音虽然可以近距离传递信息,但是不能远距离传递和保存信息。 由于这种需要,就有了图画,这就是图书的由来。图画的最初功能是用来表示语音的。也就是说,象形图案,需知最初仓颉之前不叫文字,是结绳记事,以语音化为结绳……绘图。图案是怎么代表语音的?例如,先民们要表示shu这个语音,但没有文字,先民们就以一棵树形象化地代替之。从表面看来它是象形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以树之形表示shu这个音的;反过来说,凡是发音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树表示它。例如“术”,这是个抽象的词,如果用象形的事物表示,那是没有办法的。但这难不倒先民们,他们就以同音的事物代表它,这就是“同音假借”。古籍中假借字为什么多,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里的“树”之图案又代表了“术”之象,由音而生义。“智慧树”实际上就是智慧书或智慧术,《山海经》中的“不死树”就是不死术,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天长日久之下,人心所向,于是传说中就真的出现了一颗不死树。 如《塔纳赫经》所述,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生命树之善恶果,被上帝放逐到了两河流域。而《山海经南次二经》明确说的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痹鸟就是《塔纳赫》中的比拉。也就是说《塔纳赫》中的比拉族是中国的一支古神后人被流放到西亚的结果。比拉族后来出现了比拉王,就是《塔纳赫》中五王与四王之战中的比拉王。这支古神后人是哪一族?就是祝融罪民一族。 为什么?因为痹鸟正是巴人的旧名,鴸鸟也是祝融的旧名。不周山大战,第一次大洪水泛滥,是因为炎帝一族内乱。祝融、共工这对老对手被神农先后罢黜,躲得炎帝之位。而外部环境恶化,黄帝族步步进逼,占领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之后是祝融女帝之次子蚩尤带着少壮派兵变,最终演化出炎黄蚩尤之战,接纳了五氏遗民巴人作壁上观甚至与蚩尤暗通款曲,蚩尤战败,巴人也被牵连流放,这些所谓罪民里面,有一支炎帝一族的后裔出逃到了西亚两河流域,即《山海经南次二经》柜山一带,其地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巴格达以东。《塔纳赫经》大洪水传说也源于中国古史中的洪水记载。因此有理由相信《塔纳赫经》的真正源头其实就在中国。而一赐乐业人是不是源于中国大洪水时代治世的黄帝、颛顼帝一脉?这样看来……那个传说说不定是真的! 石苓人曾经言之凿凿的说,据考古发现,人类目前发现的有记载的有年代的灭世大洪水是两河流域《苏美尔王表》上发现的大洪水记录。“苏美尔王表”是现在的学者取的名字,苏美尔王表》共发现有16份,内容基本相同。在《苏美尔王表》中,大洪水以前的记年单位是sars,一sars为3600年。另一记年单位是ner,一ner为600年。这有点类似于《周髀算经》中的记年单位。《周髀算经》所述:“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苏美尔王表》中的sars与《周髀算经》中的“首”,不仅一种相同,而且都是天体运行的记年单位,只不过一个是3600年,一个是4560年。另外《苏美尔王表》中的ner,发音也与中国的“年”相近,其计年时间与孟子推断的五百年年有王者兴,司马迁的“五百年一大灾变”的500年也相近,《苏美尔王表》实际上与中国的《春秋纬.命历序》有着纪年上的相似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苏美尔王表》中,大洪水以前的历史共分十期,有二期纪年不明,除去这纪年不明的二个时期,其记录的大洪水前的历史共241200年。然而根据中国的《春秋纬.命历序》,《命历序》记载的一纪的历史就是267000年,它和《苏美尔王表》所谓的大洪水以前的历史时间相近。如果《苏美尔王表》加上记年不明的二个时期,其大洪水以前的历史应该和《命历序》一纪的时间相等。也就是说《苏美尔王表》上的大洪水前的十王时期实际上是《春秋纬.命历序》上的最后一纪即流讫,qi纪的时间。既然《苏美尔王表》上的大洪水前十王时期就是《春秋纬.命历序》最后一纪,即流讫纪的时期,那么也就意味着大洪水在是流讫纪时期发生的,大洪水和流讫纪密切相关。 按照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释天》记载的,“天地设辟,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