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0章 虎啸龙吟 (第6/11页)
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后始称俚僚。《博物志》所述:“南越巢居,北溯xue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同时保持着许多原始部落习俗……譬如吃人,《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回辈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人,不贪其财货也……出得人归家,合聚乡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譬如纹面、纹身《汉书·地理志》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桂海虞衡志》所述:“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和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即贵州即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即宜州即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即钦州即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还有崇拜雷……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壮族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俚人崇雷的习俗。方志记载,岭南的雷公庙以西江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甚至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所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铜鼓,直径165cm,通高67.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在土著人中,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 我对这些人的认知,可是只有红色娘子军、黄道婆……对了,还有冼夫人、即又称岭南圣母。魏晋南北朝时代,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俚人部族首领,跨据粤东粤西一带山区,主要是高州一带。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在她二十多岁时,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即公元550年即侯景之乱那一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谋反,冼太夫人洞察其jian变,并突出奇兵大败李迁仕。于平叛中,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大为赞赏。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南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南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即公元558年即,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太建二年即公元570年即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将冼太夫人儿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肯负国家,立即布兵拒境,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并力劝独立,以保境安民。 没错,这就是《大唐双龙传》里面宋阀的原型,想当初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太夫人,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遣使者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才归顺了隋朝。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即,番禺王仲宣反,“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