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2页 (第1/2页)
别再说无人可用的问题你买一堆美工刀,不买菜刀,最后要剁排骨,拿美工刀上? 第55章 课题遇到困难? 打死那些高校的领导都不会想到,他们费尽心思培养学生,让学生走出国门参加比赛,本想是让这些学生为母校争光的,没想到苏娇杨已经惦记上他们学校的人才了。 银奖这个奖项不算特别令人激动,但也能给国内一个交代。 毕竟银奖也算是一国之下、万国之上了,对于华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多年的国家来说,已然十分不易。 《百姓日报》十分正面地报道了这一则消息,报刊中展示的照片是苏娇杨带领的种子选手团队归国之后在教育部门前石碑下拍的,教书育人四个字遒劲有力。 * 苏娇杨惦记着数学理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事情,只能暂时将打算申请煤炭部课题的事情往后推一推,等她将手里的项目全部分配下去,争取取得一些成果后,再去找煤炭部。 而且苏娇杨还打算将她在圣胡安盆地偷师来的那一套技术先总结到纸上去,争取能够将一整套设备设计出来,届时再去找煤炭部,肯定比空手去更有说服力。 让苏娇杨惊喜的是,她才离开国防科大一个月出头的时间,留在国重中做研究的人就已经有了突破。 由孙主任带队的数学地质研究组根据苏娇杨当初在国防部汇报项目开题时提出来的方案,分段下去,让不同的小队出去跑野外勘探,已经采集到了足够全面的地质数据,开始分析铁路轨道选址的问题。 在国防部进行汇报的时候,苏娇杨已经确定了铁路轨道的大概位置,翻过哪个山,经过哪条沟,连通哪两个地方等这些都是已经确定下来的,只不过这样选址还不够精确,需要实地考察那些地方的地质条件,进行精细选择。 地矿系的人都是吃苦小能手,在阳春四月天里翻山越岭,采集到了详实的数据,正按照苏娇杨提出的那一套数学地质的标准来绘制图件。 有了这些数据,苏娇杨脑海中的地质模型就能再精细数倍,她用来模拟实际问题时,将会变得更精确。 然而好消息与坏消息总是并列前来的。 铁路轨道铺设地质条件选择属于课题一的内容,如今推行的一切顺利,可课题二在推动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即铁路轨道材料的优选方案。 铁路轨道材料一直都沿用着那一套历史标准,即蒸汽动力的火车出现之后,初次设计出来的火车轨道材料。 因为传统的火车对于轨道的要求较低,所以哪怕火车已经出现了百年时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