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第5/18页)

火山喷发物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内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约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东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约3907米。两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间由一道长约13千米的山脊相连。

    1840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导致阿勒山出现了最近一次火山运动。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条深约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带生长着大片优良牧草和桧树,附近的库尔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争夺战

    在历史上,阿勒山屡屡陷入各个王朝的争夺战中。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波斯人轮番占领阿勒山一带,当亚美尼亚人卷土重来时,将整个阿勒山地区独自占有400年之久。进入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1世纪,塞尔柱王朝又将此地纳入版图长达一个世纪。奥斯曼帝国雄起时,阿勒山一带被划入现代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汗省。两大省区后来一度被俄罗斯帝国占领,阿勒山也再次归于异国领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亚美尼亚从中脱离出去,又一次拥有了阿勒山地区。只是这段时间没能持续多久,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阿勒山复入苏联。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份与边界有关的《卡尔斯条约》,阿勒山地区被划归土耳其。当苏联解体以后,刚刚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却不承认《卡尔斯条约》。时至今日,尽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却一直把它视为精神象征。

    ◎挪亚方舟疑云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亚带领家人与无数飞禽走兽登上巨大的方舟。当洪水退去陆地出现,挪亚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重大发现却有可能让传说变成史实。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陆军上尉在航空照片中发现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约2.2千米处,它的形状有点儿像船,比一个普通足球场稍大,周围遍布着岩石。上尉后来将照片的底片转交给美国一位著名的航空摄像专家,专家得出一个结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物体是一艘船。在我整个勘测生涯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在立体照片上面看到过类似的物体。”

    几十年以后,人们经过多方勘察,确定这个不明物体有着类似船的上部构造,其长度大约是309米,这一点与《圣经》所说挪亚方舟157米的长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认定为挪亚方舟的残骸。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该国地质构造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满足自身原料供应需求的国家之一。它的主要矿产有硼、铬、铁、长石、膨润土、铜及煤等,尤其是硼酸盐矿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储量大国

    土耳其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中亚晚期海西地台和非洲一阿拉伯地台之间的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内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尤以第三纪沉积岩、火山岩发育得最为完全。该造山系统在国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矿床,包括碰撞型、俯冲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复杂多变的地质运动令土耳其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据最新资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种矿产资源中,土耳其拥有77种,只有13种尚未在境内找到。

    在这77种矿产资源里,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脉,比如铁、铜、铝、镁、铬、金、银、铅、汞、硼、石墨、煤、硫、金刚砂、天然碱、大理石、海泡石等。还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矿种,比如水泥和钢铁。在优势矿产资源里,硼的储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长石的储量占全球的23%;天然碱的储量占全球的7%;铬的储量占全球的5.2%;膨润土的储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储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约有50种矿产资源不是丰富就是极为丰富,另外27种矿产资源则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还有大约3500种已知金属、将近2000种工业原料矿床和资源,以及600多处温泉和140多处地热田均被探明。这个国家的矿产总储量目前已经达到惊人的500亿吨,若是单以储量而言,土耳其显然已经能够跻身于全球领先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国之列。

    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车、造船、化工、国际工业等。

    ◎修建油气管道

    土耳其虽然位于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里海和海湾地区的正中央,但自身的能源储量却不足以满足它本身的巨大消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